[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637(2006)01—0027—07 吴福辉: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三四十年代文学、左翼文学与京海派文学、现代讽刺小说等。主要著作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说》、《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与钱理群、温儒敏合著)、《沙汀传》、《带着枷锁的笑》、《深化中的变异》等。 邵宁宁: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 邵:吴老师,您好!近一个时期,受《甘肃社会科学》主编董汉河先生的委托,我一直在做有关文学研究的学术访谈,想通过对一些有成就的学者的访问,以一种比较贴近个人体验的方式,探究和反思我们的学术传统。从80年代起,您就是现代文学界的知名学者,您与钱理群、温儒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是目前大学中文系使用最普遍的教材;同时,您又长期担任着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副馆长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的主编。无论从哪个角度,都有理由认为,您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最具全局了解力的人之一。因而,在这次谈话中,我希望您能对这门学科的历史和现状作一番论析,以便我们更清楚地了解它曾经具有的意义和目前所面临的问题。 吴:我看了你的提纲,你的提纲还挺深的,要求也很高。原来我以为只是谈谈自己的学术经历,便答应了你,没想到你根据我多年做《丛刊》的主编,又是《三十年》的作者之一的身份,要求我从学术史的角度,谈我们学科的过去、今天和未来等等,而我的学术自述已属于你所提的五个问题之一了。我希望今天我们能够对谈,不希望自己一个人成本大套地谈什么东西。昨天晚上我想了一下,写了几个字,今天我们随便谈,我基本上围绕你的问题,能谈多少谈多少吧。 1.有关现代文学研究的历史、性质和意义 邵:在中国文学研究中,现代文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在50~70年代,它的建立和发展都和当代意识形态建构存在着紧密关系,用一位前辈学者的话说,它可以被看作是“第二革命史”。这既给它带来了许多局限与问题,同时也赋予它当代生活中的显赫地位。就是到80年代以后,它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和引起的社会关注,也和该时期进行的思想解放运动有密切关系,甚至可以认为,在当时,现代文学研究领域的每一重要突破,其最终结果都指向了某种现实的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氛围的变化,现代文学研究与整个人文学术一道被边缘化,同时,由于新一代学者的出现,以及学位、职称制度对学术工作性质、方式的潜在影响,这一学科在当代生活中的意义变得多少有些模糊,随着现代文学意识形态建构功能的降低,这一学科似乎面临着一种被“古典化”、书斋化的命运。现代文学在当代知识生产中还能产生出些什么,它的内部生长空间究竟有多大,逐渐成为一个问题。在一次有关学科“生长点”的讨论会上,您曾说:“讨论清楚到底有哪些‘生长点’可能还是次要的,进一步认识我们这个学科的性质特点,才是重要的。”我很赞同您的这种看法。现在,能否请您就现代文学学科的性质、特点,以及它对当代生活所可能具有的能动意义,做一点解说? 吴:这个“学科”的历史,现在来说,算多少年呢?过去樊骏老师说我们这个学科正年轻,他发表过这样的文章。近几年又说,这个学科现在已不再年轻了。这个学科也正处于这样一种状态。这个学科,过去有的人说,它是1949年以后才正式确立形成的,这个当然说得过去,这也就是以王瑶先生的《新文学史稿》作为标志。但我们这个学科的历史,严格地说,应该从几方面来看。譬如最早开始研究现代文学作家,研究鲁迅——这就比较早了。我查了一下,比较大的人物,像茅盾,发表《读〈呐喊〉》是1922年,这就离“五四”运动没有多远。在1922年以前,他还谈过鲁迅的《阿Q正传》,但没有成篇的文章,是与别人交谈的,不是长篇的论述。但《读〈呐喊〉》是成篇的文章。这就是说从1922年,现代文学作家自己研究自己的历史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一个标志。同样也是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也谈到了现代文学——这是典型的、黄修己老师说的“附骥式”的文学史,前面是古代的或近代的,后面附上一些近十年的。这样的文学史有一大批,以胡适的名头最响,《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这篇文章最重要。再下来就是朱自清了。朱自清1929年开始在清华讲新文学,这个东西当时没有发表,手稿一直保留到解放后,等到我们上学的时候,王瑶先生把它拿出来,交给赵园去整理,赵园整理出来以后,发表在上海的《文艺论丛》上。这个新文学史——后来叫做《中国新文学研究纲要》,我们看了以后还是挺受刺激的,它和解放以后我们读的,像张毕来的、叶丁易的,都有很大的不同。朱自清先生的论述,比较接近现代文学的原生状态,而后来的经过什么整理呀,提炼呀,按照某种观念归纳呀,越来离文学的原样越远了。朱先生的那个纲要,还是很生动的(当然,后来又有人整理周扬的,周扬在延安讲新文学,这已经很晚了)。这算是一个标志吧——在大学里开始讲新文学,这是1929年。然后就是1935年《中国新文学大系》的编写。今天说来,赵家璧的功劳确实是很大的。蔡元培作总主编,下面每一个主编,现在看来都是不得了的人物,鲁迅编了小说二集,其他胡适、茅盾、郁达夫、朱自清、郑振铎他们每人编一本,前面均写有导言——当然水平有高有低,但总体来说,对新文学是一个很好的总结。这就是说,我们的新文学学科,从1922年算,有80年之久了;如果从1929年算,从1935年算,也有相当长的时间,起码有半个世纪了。所以我同意樊骏的观点,还年轻,但也不年轻了,慢慢不年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