丸山昇先生的《鲁迅·革命·历史——现代中国文学论集》,近期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日本中国现代汉学研究者的一个值得庆贺的大事,是中国现代文学领域里中日文化学术交流的一个丰实硕果,也是北京大学以及其他中国学人与日本中国三十年代文学研究会之间学术交流进入更深一步发展的一个契机和象征。 《鲁迅·革命·历史》(下称《论集》)一书,选录作者自1961年至1996年近35年间发表的16篇论文。虽然这只是丸山昇先生一生学术著述中很少的一部分,但在这些不光是用墨写的,也是用心写,用血写的文字里,不仅凝聚了他近半个世纪里辛勤耕耘的精神历程和生命心血,而且反映了一个笃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者兼革命家的学人,坚持不懈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面,敢于面对和应接各种思潮与挑战,在鲁迅和中国1930年代文学研究中所拥有的那种富有深邃思想,富有使命感,富有探索性,富有韧性坚守的开拓精神与学术品格。在这个方面,它所蕴涵的,将是别个学术著作所无法比拟的意义和力量。 一 丸山昇先生眼中的“竹内鲁迅”及其在日本鲁迅研究史上的意义 自1980年代初以来,中国的日本汉学研究者,往往根据自己的接受和理解,用“竹内鲁迅”、“丸山鲁迅”等概念,来描述战后的日本学者鲁迅研究的不同想像所构筑的鲁迅形象,并从中概括和阐释六十年来日本鲁迅研究的总体走向与历史特征。这种主要肇始于立足日本现实的社会批判与政治批判而产生的鲁迅研究,从对于一个东方作家研究的现实性与学术性结合的强烈追求所显现的独特性质,几乎成为20世纪世界鲁迅接受史上的一个独一无二的学术现象。而丸山昇先生所进行的鲁迅研究本身,又已成为这个学术发展系统中的一个承前启后的转折性的重要代表者。因此,阅读作为历史“个中人”的丸山昇先生的这本书,从鲁迅研究与时代关联这个视角,进入他对于日本鲁迅研究历史的一些梳理和叙述,就有一种独特的意味和价值。 丸山昇先生在他这方面的文章中,以珍贵的史料钩沉和梳理,细致地考察和叙述了鲁迅及其作品在日本的介绍、翻译、传述、研究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之后,进入评述战后的鲁迅研究状况的这个重要转折的时候,特别着重介绍了竹内好的《鲁迅》及其他著作在整个日本鲁迅研究历史中的重要意义。他以一个史家的眼光非常明确地叙述说:1944年12月,“小田岳夫的《鲁迅传》问世三年后,出现了竹内好的《鲁迅》。这是一本时至今日仍被称为‘竹内鲁迅’的对其后的鲁迅研究起着决定性影响的著作。他以后的所有鲁迅研究者,都从这本书继承了很多东西。即便能够提出在各个方面异于竹内的鲁迅像,也是通过坚持自己对‘竹内鲁迅’的不同意见、深入发掘差异之处才产生的自己的鲁迅像,在这个意义上,依然处在竹内的强烈影响之下。”(《论集》第339页) 丸山昇先生于此问题思考的深刻性在于,他没有一般性地介绍“竹内鲁迅”的产生背景和历史内涵,而是走进竹内好精神世界的内部,在充分认识当时战时文学界的基本状况和包含了极大“复杂性”的“竹内体验”的基础上,来把握竹内好如何理解鲁迅的“文学与政治”的观念以及他对于鲁迅“思想”见解的独特性。 他在《日本的鲁迅研究》这篇著名论文中,高屋建瓴而简约肯綮地叙述了在战争最尖锐的时刻,竹内好于仅仅十个月的极短时间内,怎样从太平洋战争爆发时如许多日本知识分子一样发生的“脱离合理主义和科学思考的转向”,到自己如何经过痛苦的思考真正地“从那幻想中醒来”,从发表支持太平洋战争的《宣言》至刊出与积极附和战争的日本文学者宣布决裂的《关于大东亚文学者大会》的文章,在他富有日本知识分子良知的精神世界里,发生了一次怎样极为深刻的既是“拯救”自己,也是“拯救”日本中国文学者的灵魂深处的巨大蜕变,同时也产生了作为他研究支柱的独特拥有的“文学者鲁迅”观念。“也就是说,是这样一个时期:几乎所有的文学都被作为推进战争的手段,作为统一日本人民思想的手段受到动员;在文学家之中,出现一部分人对此积极响应,高唱正是为国家为战争的文学才是取代欧美近代文学的更为高度的文学的‘文学论’。同时,大部分的文学家在政治方面不必说,思想方面也没有抵抗力,随波逐流。作为对这种文学状况的反拨,‘同时对同样可能被冲跑的自己的支持’,竹内写了这本书。他说:‘我看不出鲁迅文学的本质上是功利主义,是为人生、为民族,或者为了爱国的文学。’我们从这段话首先应当读取的是他对上述的日本文学状况的殊死抵抗。但是,问题不在于对这本书在上述意义上为一本抵抗之书是否承认还是否定;而在于由此深入进去,追问他的抵抗采取‘文学者鲁迅’这种形式的内在必然性何在,或如何看待这种必然性。”(《论集》第343页) 丸山昇先生引述了本多秋五《物语战后文学史·完结编》(1956)中用文学史上“舍斯托夫体验”的概念,来概括《鲁迅》一书是在以竹内好的方式讲述自己的“舍斯托夫体验”的深刻论述,也就是于无法克服的被迫之中用并非完全科学与合理的“政治与文学”的理解,来“殊死抵抗”现实中存在的“非合理的丑陋”的生命体验,来努力走近和探讨文学家鲁迅这一对于日本精神界具有独特价值的研究对象。即如尼采所说的“人有没有蛇牙,在别人将脚后跟搁到我们额头之前,谁也不知道”的真理,通过“舍斯托夫体验”教给了昭和文学。以这样的现实状况和“竹内的体验”为基础,必然地给竹内的鲁迅“思想”及作品的研究带来了一种“浓郁的独特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