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6)01-0069-03 我们认为,在20世纪,通过文学而表现出的历史,是现代中国的精神困境的一部分;作为民族精神活动的浓缩物和最活跃形式,现代文学研究的独特价值以及它最值得深究细论之处,在于这种文学如何展现了20世纪中国精神困境,做出了怎样的应对,其中又留下了什么启示。 20世纪中国的问题实表现在“现实危机”和“精神困境”两个方面。就现实危机而言;国体政体变革、内战、外族入侵、主权恢复和国家统一、经济发展和国力提升等等,一目了然,而文学与这些现实危机并无关系,文学运动和文学改造显然丝毫无助于这些危机的克服与解决。但众所周知,文学对20世纪中国仍然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很多时候甚至牵动着整个社会的神经,无论“五四”时代、延安时代、反右运动、“文革”时代直到1980年代思想解放运动都是如此。这个现象——或者还不如说这个事实——清楚地提示,走入“现代”以来的中国所面临的难题,远远不仅限于各种现实危机,相反,在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危机之外,还有无形然而深刻的精神困境。 与对各种现实危机的重视相比,对精神困境的研究和认识至今不足。虽然精神困境不像现实危机那样直接威胁着中国,给社会带来迫在眉睫、需要立刻排解的麻烦和障碍,甚至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但长远来看,古代史结束以后的中国,精神困境是一个更大更难解决的问题。至今,一般国民对此认识仍显极其模糊、极其表浅。这一点,可能是过去一百年中国最令人悲哀的地方。 就在人们片面重视现实危机的同时,历史本身却不断显示它最深的症结与动力,即是对精神困境的求解,这是一个漫长的贯穿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主题。现实危机——不论是政治的经济的或战争的——都可以寻找正确恰当的对策加以阶段性的了结,而走出精神困境却远为艰难。整个20世纪,中国精神困境与其说是被阶段性地克服了,不如说它跨越了时间而不断深化着、发展着。可以说,从最初的改良主义一直到今天,由于传统崩溃和被卷入“现代性”,中国迈出每一步,都于尝试克服精神困境的同时,又加深了精神困境,并不断增添新的变数。 黑格尔阐述过事物的一种状况:“冲突要有一种破坏作为它的基础,这种破坏不能始终是破坏,而是要被否定掉。它是对本来谐和的情况的一种改变,而这改变本身也要被改变掉。”[1](P260)这可以借来描述20世纪中国精神困境的基调。如果中国自身的古典精神文明是一种谐和,那并非指它没有变化,而是指它始终能够经由内部诉求以保持住自我的方式发生演化。很明显,20世纪中国现代性转型没有等候和容许内部诉求形成,就直接地突然地被外力强行楔入。这种撕裂式、破坏性的变故,令中国精神文明从此丧失了谐和性。然而,谐和作为一切事物自由或不自由的标志,是不容丧失而必然恢复的,二十世纪中国精神文明因此就一直处在激烈冲突与不断寻求恢复平衡的两难之间。但是看起来,由古典精神文明“突然死亡”和西方文明强行介入所造成的精神困境,仍在能量释放过程中,所谓“谐和”的恢复,到现在为止也还未见端倪。 以上思考,被我们视为延安文学研究的基本支点,也是这项研究最重大的价值所在。如果不置于现代中国精神困境这样一个文化性的宽广语旨下,延安文学研究不仅将是黯淡无光的,而且也根本遮蔽了它固有的超乎寻常重大而丰富的价值——显而易见,延安文学的问题往往既是文学问题,也是文化问题,这种复合性特征的唯一解释,就是它们都不单纯地源于和停止在文学层面。事实上,指出这一点并不意味着什么研究视野的拓展,相反,我们宁可认为是研究对象本身内容与价值的复原:对“延安时代”的意义的发掘,将比对它的评价更重要——是即我们的研究主要想显示并带来的一种认识。 基于此,我们制订了《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与文化》的研究课题。这项课题先是在2003年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立为所重点科研项目,进而又于次年接受了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 根据我们的兴趣和对相关问题的梳理,我们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在以下两个方面取得成果。第一个方面,是与延安文学有关的历史发展的基本情况;第二个方面,是由延安文学形成和提出的几个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和关键性的问题。把这两个方面加以细化,它们将分别涵盖如下具体内容。 关于第一个方面,主要搞清楚这么几点: (一)延安文学的由来。为什么会有延安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为什么延安这么个从地理、历史和文化上讲几乎没有任何优势的地方,会在1940年代取代上海北京等更发达更现代的大城市,成为事实上的中国文学中心?历史向这个方向发展,有没有必然性?如果有这种必然性,除去政治、时事上的原因,从文学自身来看,它的道理何在? (二)延安文学的建立。延安建立了一种什么样的文学?如何建立的?也就是它是什么性质,依靠什么,在什么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三)延安文学的过程。从1937年到解放战争中共中央离开延安,延安文学大致经历了十年过程。它开始的时候是什么情况?后来又是什么情况?有没有变化?变化有多大?是如何变化的? (四)延安文学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史有两个主要的源流,一个是“五四”新文学,一个是延安文学。一百年的文学,几乎都是由它们引导的。从实际影响力来看,延安文学的重要性,超过了“五四”。那么,延安文学究竟是从哪些方面对未来施加影响的?哪些东西是中国自身文学传统根本没有、根本不具备的?直到今天,延安文学的影响是不是仍然存在?从历史观点看,摆脱延安文学的影响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