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06)01-0125-05 《新青年》创刊于民族历史转型期,想像、构建青年文化是其基本宗旨。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文化问题往往与诗歌联系在一起,所以《新青年》问世不久便积极倡导白话新诗,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青年文化。《新青年》是最早刊发白话新诗的杂志,对白话新诗的发生进行了自觉而有效的运作。 一、为新诗出场提供依据 中国古代虽也有白话诗,但文言诗歌观念居于人们诗学意识系统的中心,白话诗并未获得存在的合法性。《新青年》同人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创刊伊始便自觉地为白话新诗的出场和替代文言诗,探寻话语依据。 早在1915年,陈独秀就在《现代欧洲文艺史谭》中,从进化立场叙说欧洲文艺从古典主义向理想主义、写实主义、自然主义递进的历史,[1]为白话文学替代文言文学提供历史必然性依据。1917年初,胡适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中提出“历史的文学观念”,即“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2]同样以进化论为思想资源言说白话文学之合法性,为白话诗出场制造舆论。不仅如此,《新青年》还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中寻找白话诗取代文言诗歌的依据。胡适在《旅京杂记》中特意介绍南宋张九成的《论语绝句》,认为其中多为白话诗,尊称他为“专意作白话诗的一位老前辈”。[3]张九成进士出生,封建官员,如此身份尚且作白话诗,可见白话诗在古代也是有魅力的,这对于那些崇古而反对白话新诗的旧派文人是一个有力的回击。1918年第5卷第2号《诗》栏目后面刊有刘半农的一个补白,记述启明白绍兴来函的内容:“今日天气热,卧读寒山和尚诗,见一首甚妙”,该诗为:“有个正秀才笑我诗多失:/云,不识‘蜂腰’,仍不会‘鹤膝’,/平仄不解压;凡言取次出。/我笑你作诗,如盲徒咏日!”,[4]周作人认为该诗“可代新青年新体诗作者答人批评之用”。这同样是一种话语策略,旨在借古代诗人作品,回击时人反新体诗之观念。 他们还从外国诗歌寻找诗歌语言革命依据。1918年4月,《新青年》刊发了胡适翻译的苏格兰女诗人Lady A Lindsay的《老洛伯》(Auld Rodin Gray)。胡适认为:“此诗向推为世界情诗之最哀者,全篇作村妇口气,语语率真,此当日之白话诗也。”[5]且正是这首“白话诗”开风气之先,将英国诗歌引向革新成功之路。这对当时那些崇尚西方而又能反对白话新诗的人来说,同样是一拳重击。 《新青年》这些策略性活动,为白话新诗出场扫清了道路,开辟了新诗存在的场景。 二、探寻资源 在《新青年》同人的想像中,白话新诗是一种与古代白话诗、文言诗宗教仪式全不同的新型诗歌,它必须有一种有效参与现代对话、表现现代人审美需求的特质,即如此,则亟须整理、开掘新的诗学资源,以满足新诗创作需要。那么新的资源在哪里呢? 从《新青年》同人积极译介外国诗歌看,他们首先将眼光转向国外,力图从域外引入异质资源。一为思想资源,《新青年》最初译介的诗歌多为爱国诗与情诗,旨在输入现代爱国、爱情观念。1915年第1卷第2号刊发了陈独秀翻译的美国国歌《亚美利加》,它表现了爱国与自由观念:“爱吾士兮自由乡/祖宗之所埋骨/先民之所夸张/颂声作兮邦家光/群山之隈相低昂/自由之歌生抑扬。”爱国与自由相联系,这种观念正是中国文化、诗歌所缺失的。紧接着刘半农的《灵霞馆笔记·爱尔兰爱国诗人》、《灵霞馆笔记·阿尔萨斯之重光马赛曲》分别刊于第2卷的第2号和第6号上,均为泽介外国爱国诗人及其爱国作品。爱国诗歌形态、精神成为他重点关注、输入的内容。第4卷第4号发表了胡适翻译的苏格兰女诗人创作的《老洛伯》,“此诗向推为世界情诗之最哀者”。[5]刘半农曾说:“余尝谓中国无真正的情诗与爱国诗,语虽武断,却至少说中了一半”。[7]可见,《新青年》对外国爱国诗、爱情诗的译介旨在输入新的诗歌类型与观念,为白话新诗创作提供新的思想资源。 与思想资源同样重要的是形式资源。刘半农在第3卷第2号发表《灵霞馆笔记·咏花诗》,称英国诗人摩亚氏的《最后之玫瑰》“立言忠厚,措辞平易”,是一首值得借鉴的优秀作品。而上述胡适译介的《老洛伯》(Auld Rodin Gray),其“村妇口气”更是被胡适视为西方诗歌的一大特征而加以介绍,认为它是中国白话新诗应直接仿效的。第4卷第2号发表了周作人的《古诗今译》,翻译的是2千年前的希腊古诗。在泽诗前面的《Apolpgia》中,周作人认同“翻译如嚼饭哺人”的观点,意欲以希腊古诗哺育中国新诗。这首希腊诗歌以甲乙对话形式展开,对话体可谓是周作人着力输入的一种外国自由诗形式。 输入异域诗歌形式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新青年》最初基本上是以文言诗歌形式翻译外国诗歌,那时看重的是思想资源,到后来译诗形式意识觉醒了,不断强调平易性、“村妇口气”,才开始以白话口语译诗,并尝试直译,“意中颇欲自造一完全直译之文体”,[8]力图尽可能地呈现外国诗歌的基本形式,以冲击、改变中国诗人的诗体观念,为白话诗写作提供参照或模仿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