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写下了新中国第一部现代长篇“评书”,他刻画的传奇英雄形象家喻户晓影响了几代人;他曾是文武双全出生入死的钢铁战士,他也是笔下风云挥书战争画卷的激情作家。然而,他却命运坎坷鲜为人知,身后经典名著不能被写进他的悼词之中,文学史册中亦名不经传。他是谁?他有着怎样的生命历程与人生传奇?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开始—— 刘流这个名字,曾经长时间地困扰着我,也激动着我。 和我一样,很多人并不太熟悉刘流这个名字,但是提起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知道的人一定不少。刘流,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 一个鲜为人知的畅销名著作者 1958年,一部采用中国传统评书形式写成的章回体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甫一问世,便立刻受到读者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极大欢迎和推崇,而这种热情历经了近半个世纪至今仍在持续。这部影响广泛的长篇小说全面展示了冀中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冲破黎明前的黑暗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历程,倾情讴歌了在伟大抗战中涌现的一个又一个传奇式的英雄人物,热烈宣扬了革命的英雄主义和伟大的爱国主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在作者的笔下栩栩如生、出神入化,许多章节更是脍炙人口,令人回味,显示出这部作品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特别是经过一些著名评书演员如袁阔成、陈清远等老艺术家的精彩演绎,这部小说甚至达到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程度。书中塑造的史更新、肖飞、丁尚武等英雄形象为几代读者所喜爱,他们的英武与神奇在群众中几近成为抗日英雄的精神象征;“史更新刀劈鬼子兵”、“肖飞买药大闹县城”等神勇片断更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其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经典创造,俨然已幻化进新中国的民间文学土壤之中,为人们所耳熟能详及至信手拈来。正因如此,这部作品仅上个世纪的发行量就达250余万册,在建国后发表的革命战争长篇小说中仅次于《红岩》。 然而,与这部经典小说广为流传的情景截然相反的是,该书的作者及其生平与创作情况却一直鲜为人知。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少年初蒙的我第一次接触到这部小说便被书中紧张激烈、扣人心弦的情节以及英雄们的智勇双全所深深吸引。在那个特殊的岁月,这本母亲在六十年代初作为先进工作者所获奖品的小说,以与当时出版的读物迥然不同的风格带给我莫大的惊喜与愉悦,情有独钟的反复阅读竟致对作品的情节与人物形成了自己设定的映像,及至对后来改编的同名影视作品因与自己的“映像”大相径庭而颇感失望。“文革”结束后,同许多当年被禁止的优秀作品一样,《烈火金钢》也被多次再版重新走进读者的视野,据此演绎的评书连播也再次通过电波让史更新、肖飞等抗日英雄形象重新生动传神。然而,这部拥有广大读者和听众的“畅销书”的作者却从无人提及、介绍。大学期间,我曾力图在现当代文学史书中找到这位作品堪与同样具有广泛影响的如《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等抗战小说相媲美的作者的资料,然尽管有的史料提及到这本书,但有关作者的资料却杳无踪迹。我的困惑由此而生,这位抗日小说作者是谁?为何写完此书的第一部却没了下文?他还写过哪些作品?他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没有被写入文学史,甚至不被提及?一次,在一篇回忆抗战的文章中我偶然读到刘流的名字,并了解到著名电影演员田华抗战时期曾与刘流同在当时的抗敌剧社。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文章提到刘流,虽不是直接记述,但已然令人十分兴奋。我随即致信田华了解刘流的信息。不久收到回信,是她老伴的代笔,称战争年代的确在冀中与刘共事,然而现在也不知道刘流的下落。 借助飞速发达的现代科技,去年在网上,我终于搜索到了有关刘流的信息: 刘流(1914—1977),原名刘其庚,河北省河间县人。他1937年参加革命,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队伍中,他曾担任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的侦察科长、军区司令部的参谋等职务。还当过晋察冀军政学校的区队长、军区政治部的军事教官、军区白求恩学校的军事教员和政治教员、大队长等。后来,他到晋察冀边区的抗敌剧社任职,曾参加京剧《史可法》、《苏州城》、《李自成》的改编工作。全国解放后,他到保定工作,先后担任市文学艺术联合会的秘书和创作部长、保定市文化馆主任、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干事等职。曾任《戏剧战线》编辑部主任,从事文艺创作工作,写过叙事诗、短篇小说、鼓词和独幕话剧。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烈火金钢》,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好评。1964年,他又写出长篇小说《红芽》第一部,也受到好评。 尽管这依然是名著介绍中的附带,尽管其信息量只有区区300余字,但相对于我多年的苦苦“找寻”,这已然是不错的结果。今年1月,借北京办事之机,我来到中国青年出版社。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这里一直没有间断《烈火金钢》的出版。通过这里编辑们的帮助,我得到了刘流之女的信息。5月,在举世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日子里,我与刘流的大女儿刘美华女士通了一个预约采访电话。9月,在赴京学习期间,我终于进行了一次了却十几年心愿的采访。 平生个性喜游侠的烽火少年 在刘美华的办公室里,从她对父亲的娓娓回忆中,刘流的面貌在我的眼前逐渐地清晰开来。 1914年3月3日,刘流出生在河北省河间县念祖村,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第五。刘家祖上是读书人,家境较为富裕,祖父辈上兄弟四人都是秀才。1900年,冀中平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义和团运动。其时,刘流的祖父、父亲均参加了义和团。后来,义和团遭到八国联军和清军的绞杀而失败,刘流的祖父因是当地义和团的组织者之一而被抄家,从此刘家家道中落,一蹶不振。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家庭背景,因而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反叛意识在刘流的心中从小就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由于家境困顿,少时刘流只跟着教私塾的祖父念了三年书,粗通文墨后由亲友资助又在烟台上了一年中学。但刘流自幼聪颖好学,手不释卷,《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以及唐诗宋词一直伴随、滋养着他。而对当时农村中流行的戏本、唱本、鼓词、评书等民间文学作品他更是兴味十足,并经常看“野台戏”、听“大棚书”,甚至还学着说唱。他的父亲是个戏谜,跟着父亲他也学会了不少戏曲唱段,渐渐地对京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这样,家庭文化的濡染以及民间文艺的熏陶对刘流后来的文学创作及艺术实践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