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诞生于70年代末的《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是“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从全国2000多种报刊选辑重要的论文予以复印,分100多个专题装订成册,按时连续出版发行的产品。它基本上涵盖了哲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1],是文革结束后国家为振兴学术、实现学术现代化而做出的一项重要举措。各图书馆的介绍文字一致称它涵盖面广、信息量大、分类科学、筛选严谨、结构合理完备,是国内最有权威的具有大型、集中、系统、连续和灵活五大特点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专题文献资料宝库。在当时国家学术处于起步阶段、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人大复印资料给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交流信息、争鸣问题、深化思考的阵地,起到了学术晴雨表的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艺理论》是从1978年开始创刊的。(准确地说,1978年名称还是《文学艺术》,1979年始为现名),而规范的“索引”是从1983年开始。以1983年为界,之前的情况我只能做定性概述,之后的情况我将做定量具体描述。 把1983年作为定量描述的起点是有各方面原因的。这一年还未用“索引”名,而用“本专题未复印的资料”名之,后来简称为“索引”,而体例却沿用于它。“索引”范围为本复印资料限于篇幅未曾复印的文章。而1978至1982年“索引”仅限于已复印文章资料,相当于目录,其实质和后来的“索引”不可等视。已复印文章用“索引”为名称显然于“目录”之外意义不大。这一改变也标志着刊物思想的某种变化。“索引”文章集中此处,恰好显示了国内同行在相关学科的研究度。具有研究的质和量方面的同等意义。正因为这个原因,我认为对它做一个描述,是可以大体反映我国80年代文艺理论研究现状的。 考察1978年至1982年索引面貌的某些变化也是有一定价值的,它从一个方面体现了人们对文艺理论观念认识的不断深化,这为1983年“索引”体例定型奠定了基础。1978和1979两年,索引文章分为两大类:一为文艺政策、总论;一为文艺理论、创作研究。1980年相关文章分为四类:一为方针、总论;二为文艺理论与创作研究;三为文艺批评与鉴赏;四为美学。1981年复印文章被分为十二类:1.马恩列斯文艺思想研究;2.毛泽东思想文艺思想研究;3.总论;4.党对文艺事业的领导;5.“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6.文艺与生活;7.文艺与政治;8.文艺特征与文艺创作;9.文艺客观规律问题;10.文艺批评与鉴赏;11.文艺美学;12.文艺的继承、创新与各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分类的细化,反映了对文艺理论问题认识的深化;二是这个分类变化的趋势,符合正确认识文艺理论体系的方向。把1981和1983年“索引”文章分类比较,可以清楚看出这里采用的分类已基本奠定了1983年“索引”对文艺理论文章分类的框架。与1983年比较,本年的1、2合并为“马恩列斯毛有关论述”,4、5合并为“方针政策”,8分开成为两类,9、11分散并入到它类。 从面貌上看,和1983以后“索引”齐全现象相反的,是这之前的索引存在惊人的残缺不全现象。 所以,1978到1982年文艺理论研究情况我只能采用定性概述办法。上面提到初期文章分类简单化,除了人们对文艺理论认识的原因外,也是当时文艺理论研究现状决定的,还有时代的制约性因素。粗糙和未定型是每一门学科起步阶段的必然现象。就当时复印的文章来说,体现为“八多三少”:会议文章多,回忆文章多,通讯报道多,学政策文章多,批判文章多,讨论文章多,作家文章多,领导讲话多;理论文章少,有深度的文章少,采用二十世纪新方法研究文艺理论的文章更少。以1979年1—3月索引为例。“文艺方针政策、总论”类包含了这样一些子栏目:“学习周总理重要讲话”、“发扬艺术民主”、“为作家作品平反昭雪”、“批判‘四人帮’及其修正主义文艺观”。“文艺理论、创作研究”类包含了如下子栏目:“美学问题”、“形象思维问题”、“典型化问题”、“真实性问题”、“‘中间人物’问题”、“创作方法问题”、“悲剧问题”、“题材问题”、“科学文艺问题”。可以看出,前一分类政策气氛浓,后一分类“问题”意识强。这里的“问题”又并非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学术问题”,而是那个时代有特定含义的“政策问题”,映衬了那时文艺界的现状和文艺理论工作者的心态。这只能是一个过渡期特有的现象。 当然,我这样做也不是没有问题的。首先,考察的方法是不完全归纳。尽管“索引”“涵盖面广,信息量大”,但它并未收集该专题的全部文章。第二,有些月份“索引”本身不很规范,这增加了微观考察的难度。如1983年第2 期“索引”没有分类。1989年第3、4期“索引”分类残缺。针对这种情况,我对没有分类的尽量进行分类,以保持统计的准确性。第三,“索引”的期数与文章登载的时间是有差距的,并非一一对应。这样,对微观考察的意义有所影响。第四,“索引”所收文章,既有没有复印的,也有已复印的。分类标准不是非常一致。但由于“索引”文章数量与复印文章比占绝对优势,这一点并不影响整体考察的结论。 二 1983年,“索引”发生了两个显著变化。一是“索引”文章只收“未复印的资料”,二是栏目名称更趋科学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前者使得刊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资料汇集,扩大了容量和视野。后者反映了新的文艺理论观念形态,其意义更为重大。栏目变化和定型,有些什么规律可循?又怎样反映文学观念的变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