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新文学的纪程碑”(注:“新文学选集”出版广告,《进步青年》(原名《中学生》)1951年8月1日。)的“新文学选集”,是新中国第一套汇集“五四”以来作家选集的丛书,由茅盾主编,文化部“新文学选集编辑委员会”编选,1951—1952年开明书店出版。“新文学选集”分为两辑,已故作家的选集为第一辑:原定出十二种,即《鲁迅选集》、《瞿秋白选集》、《郁达夫选集》、《闻一多选集》、《朱自清选集》、《许地山选集》、《蒋光慈选集》、《王鲁彦选集》、《柔石选集》、《胡也频选集》、《洪灵菲选集》、《殷夫选集》;健在作家的选集为第二辑,计划也出十二种,即《郭沫若选集》、《茅盾选集》、《叶圣陶选集》、《丁玲选集》、《田汉选集》、《巴金选集》、《老舍选集》、《洪深选集》、《艾青选集》、《张天翼选集》、《曹禺选集》、《赵树理选集》。遗憾的是《瞿秋白选集》和《田汉选集》未能出版。丛书除初版本外,还印有乙种本(即普及本)。 “新文学选集”设计考究:初版本为大32开软精装本,健在作家的书名多由作家本人亲手题写,已故作家的书名均由政务院副总理兼文教委主任的郭沫若题写;扉页和封底衬页上的正中都印着鲁迅与毛泽东的侧面头像,因为占的版面比较大,格外引人注目。正文前印有作者照片/画像、手迹,编辑凡例和序,已故作家有的还附有小传。编选“新文学选集”时,编委会曾有一套长远的计划,准备在推出二十四位重要作家之后,“陆续再出第三、四……等辑,而使本丛书的代表性更近于全面。”(注:《〈新文学选集〉编辑凡例》。)1952年12月开明书店与青年出版社合并,组成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任务有所更改。“新文学选集”出版了两辑二十二本后不得不告一个段落。 一、传播“新文学史知识” 开国伊始,读者热爱解放区作品,开明书店面临稿荒,经营颇为困难。此时,担任国家出版总署署长的开明书店股东胡愈之,萌发了编选“新文学选集”的念头。当时市面上正在热销“中国人民文艺丛书”。开明书店要想寻找卖点,就得另辟蹊径,结合开明书店悠久的出版新文学作品的历史,胡愈之把目光转向了1942年以前的新文学作品,提议出版“新文学选集”,得到茅盾、叶圣陶、丁玲等人的呼应,成立了“新文学选集”编委会。 “新文学选集”的《编辑凡例》中说:“这套丛书既然打算依据中国新文学的历史的发展的过程,选辑‘五四’以来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换言之,亦即以便青年读者得以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新文学发展的初步的基本的知识。”显而易见,“新文学选集”的拟想读者首先是青年,其编选目的是使青年读者可以最经济的时间和精力,对新文学的发展,获得基本的认识。编委会又是如何理解“中国新文学的历史的发展的过程”的呢?《编辑凡例》中有这样的描述: 此所谓新文学,指“五四”以来,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而言。如果作一个历史的分析,可以说,现实主义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主流,而其中又包括着批判的现实主义(也会被称为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也会被称为新现实主义)这两大类。新文学的历史就是批判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现实主义的发展过程。一九四二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发表以后,革命的现实主义便有了一个新的更大的发展,并建立了自己完整的理论体系和最高指导原则。 编委会把“现实主义”命名为新文学主流,这是左翼文学界长期以来强化现实主义文学实践的结果。第一次文代会开幕那天,朱德总司令代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讲话,他说:“中国的新文艺运动有各种不同的流派和倾向,但是它的主流,从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以来,始终是同中国人民民主运动相联系的。”这种把新文学主流与中国人民民主运动相联系的思路在三十年代左翼理论家的文章中就有所凸显。但是,作为新文学主流的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又是如何同中国人民民主运动的发展建立内在的联系呢?评价“新文学选集”的《新文学的光辉道路——介绍开明书店出版的“新文学选集”》(注:冷火:《新文学光辉的道路——介绍开明书店出版的“新文学选集”》,1951年9月20日《文汇报》第4版。)一文,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这篇文章高度评价了“新文学选集”的意义,指出“新文学选集的本身,是‘五四’以来新文学的纪程碑。而这纪程碑所昭示的大道,便是从旧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从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的一条大道。我们今天得以明辨这条路向,就必须感谢死去的先烈和继续在努力工作的文艺作家。”至于旧现实主义与新现实主义是否对应于旧民主主义和新民主主义,批判现实主义与革命的现实主义(也就是新的现实主义)有何区别,这正是当时学术界热烈讨论的一个问题。 “新文学选集”既然是以丛书形式来确立新文学权威、排列作家队伍、形成新文学史的看法的,丛书的人选也就至关重要。从入选作家来看,“新文学选集”基本上兼顾到了1942年以前不同代际的作家群体。其中,鲁迅、瞿秋白、叶圣陶、郁达夫、郭沫若、朱自清、许地山、王鲁彦、闻一多、洪深、田汉等人均在第一个十年登上文坛,除瞿秋白外,他们的作品均被选入第一个十年的《新文学大系》。剩下的作家,除赵树理外,茅盾、丁玲、巴金、老舍、曹禺、蒋光慈、柔石、胡也频、殷夫、洪灵菲、艾青、张天翼等人,都在第二个十年开始展现创作才华的。用当年流行的观念来看,除叶圣陶、朱自清、许地山、闻一多、巴金、老舍、曹禺等人外,其余的占入选人数近四分之三的都是左翼作家,“新文学选集”把众多的自由主义作家排斥在外,这昭示出编委会意图建构以左翼文学为主导的“五四”新文学史的设想。为了突出鲁迅与郭沫若高于其他作家的文学史地位,鲁迅与郭沫若入选作品的数量多于其他作家,《鲁迅选集》有上中下三册,《郭沫若选集》为上下两册,其他作家均各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