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是一位经历坎坷而又颇具艺术个性的短命女作家;但在研究中,她又是一位被时尚和潮流遮蔽得较深的作家。对观念的演绎和对潮流的趋从往往使研究者忽略掉萧红的真实遭遇和处境,从而漠视了她身上朴实自然的人格因素和生生不息的人性力量。我们曾冠于她抗战作家、乡土作家、思想启蒙者、女权主义者等等名号,可在有意无意间忽视与遮盖了她作为一个普通女人的现实境遇和情感生活的幽深面。萧红与萧军、端木蕻良的感情纠葛历来被当作文坛趣闻广为传诵,他们之间的浪漫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颇富想象力的传记作家更是不遗余力地为这个涂抹上传奇色彩,历史的反复皴染早已使一段本来十分朴实平凡的人生遇合漫漶不清,面目全非。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对萧红爱情经历的神圣性和浪漫性给予“祛魅”的处理:探究萧红与萧军结合的真实背景和各自动机;进一步考察萧红与萧军分手以及与端木蕻良结合的现实原因。 一 1936年9月,萧军在青岛写了散文《为了爱底缘故》[1],较为详尽地叙述了“二萧”结合的过程,成为“二萧”浪漫故事的最初“版本”。随着萧红与萧军分别以《生死场》和《八月的乡村》蜚声文坛,这对“作家夫妇”之间令人艳羡的传奇经历便广为流传。事隔四十二年后的1978年,萧军以颇富沧桑感的笔调再次叙写了这段偶然姻缘的前前后后[2],成为20世纪80 年代后的各种萧红传记的最具权威性的材料来源,学界的萧红研究凡在涉及“二萧”结合时大都依据萧军的这两份文献。在这两份文献中,萧军的叙述强调他与萧红结合的原因是“为了爱底缘故”,他侠义仁厚,古道热肠,救萧红于水火之中,引领她走上文学道路。 本文认为,“二萧”的结合并非“为了爱底缘故”,至少爱的因素比较稀薄;“二萧”走到一起更多是出于现实考虑、偶然际遇、青春冲动和生活需要。 首先,得到萧红困居东兴顺旅馆的消息后,萧军反应十分冷淡,先到旅馆看望萧红的是舒群,而不是萧军。据赵凤翔说:“萧红落难的情况在《国际协报》副刊传出后,第一个去旅馆探望萧红的人,就是舒群。”[3] 真实的情况是,萧军当时十分困顿,他跟另一位同是当兵出身的方未艾一起在哈尔滨流浪,过着朝不保夕、饥寒交加的生活。萧军给《国际协报》副刊写稿,靠不稳定的稿费收入生活,常常挨饿。当时,萧军已经结婚并有了两个女儿,因无经济来源陷入困境,便将她们遣送回家乡[4]。在萧军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难以供养的状况下,哪有余裕去理会一个落难的女子?况且,萧军在下层流浪,对青年女子的不幸遭遇见得很多,为什么单单理会贫病交迫的萧红?因此,萧军在《烛心》中描述了当时的心情:“我明知我是没有半些力量能帮助你,我又何必那样沽名的假慈悲啊!所以在馨君他们要我一同到你那里去时,我全推却了。”[5],据孟希后来的回忆, 当时萧军第一次见到萧红是与《国际协报》的副刊主编裴馨园(笔名老裴)、琳郎和孟希三人一起去东兴顺旅馆。“一九三二年五、六月间,编辑部收到署名‘哨吟’的小诗,笔触细腻,感情真挚,大家都认为一定出于一位女作者的手笔。不久,因欠东兴顺旅馆的旅店费,有被卖入妓院的危险,悄吟(即萧红)又给裴馨园寄来了呼救信。”[6] “由此可知,并不是像萧军所讲述的由他一个人去见萧红,正如1933年《烛心》中他自己所承认的那样,当时萧军对萧红是不感兴趣的,萧军单独见萧红是后来的事情。那么,为什么后来萧军又接受了萧红呢?果真如萧军所说是因为萧红会写《郑文公》的“双钩”字吗?果真因为萧红的形象发生了改变,变成了“我认识过的最美丽的女人”,她有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才下决心“不惜一切牺牲和代价——拯救她!拯救这颗美丽的灵魂!”[7] 吗?有一则材料给我们提供了萧红与萧军的结合的另一个“版本”。因这个材料来自于台湾,在大陆较为稀见,引录时不妨详细一点: 这时在沈阳当兵的刘均和他拜把弟兄林郎大哥,一同化装逃出沈阳,来到哈尔滨,住在一家小旅馆里。 林郎会唱京戏,绰号青衣大郎。刘均一喝酒就上脸,绰号酡颜三郎。…… 在明月饭店的时候,他认识了悄吟。 悄吟本来钟情于大郎,因大郎比三郎斯文得多,但是三郎当着大郎的面,逼着悄吟表示态度,他们俩兄弟,她究竟爱哪一人?悄吟在反对“旧礼教”这一点上,是很坚定勇敢的,但是在真正爱情面前,她是懦弱的,她没有勇气说明她真正爱哪一个人。她只会用哭泣和眼泪隐藏她的感情。 三郎看她不说话,便当着大郎的面抱住她亲一个嘴,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8]。 这几段文字说明,“二萧”结合并非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里面可能有更为复杂的背景和人事纠葛。材料所述的萧红、萧军、大郎[9],三角恋的关系虽无有力的材料来源和明确的引证出处。但它至少说明萧军和萧红的结合并非那么纯洁;又因这个材料来自海峡对岸,很少受到大陆内部人事纷扰的影响,且材料的提供者孙陵也是当时的东北作家,曾与萧红、萧军有过较多的交往,熟悉内部情况,立论也较客观和公允,材料有较高的可信度[10],因此,我们认为萧军与萧红结合很少出于爱的动机,很少出于对萧红的真心喜欢,而更多的是由于男人的自尊,争强好胜和青春冲动的缘故。 对于萧红来说,当时拖着怀孕的身体,到处流浪,处于极不利的地位,犹如一个即将淹死的人,只要有根救命稻草她都要牢牢抓住,她没有道理在择友上挑三拣四,也没有闲情逸致考虑什么爱情不爱情,爱情对她来说是一件奢侈品。她根本无暇思考这个问题,而当时只有一件事最重要:那就是尽快走出困境。她需一个有力的男人帮她一把,救她跳出樊笼。这时,萧军出现了,尽管他看起来粗鲁不羁,好冲动,缺乏柔情和体贴,并不是一个理想的情人,但萧军孔武有力,热情洋溢,讲义气,有侠气,对当时的萧红来说,当然比斯文的大郎方未艾能给予萧红带来更多的帮助,所以萧红选择萧军并不是从“爱情”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是更现实、更理性地把怀抱投向了萧军。事实证明,萧红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在萧军的帮助下萧红终于摆脱困境。在没有钱的情况下,萧军可以靠拳头和耍赖渡过难关[11];在落魄的时候,没有人敢像以前那样轻易地欺侮萧红。更重要的是萧红在萧军的影响下居然从事了写作,而且进步很快,这是萧军给予萧红最重要、最实在、最可贵的礼物,它甚至能抵消掉他给予萧红的各种打击和轻慢。 为了能抓住萧军,赢得萧军的欢心,萧红在当时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只能凭借自己的惟一资产——女性的身体,尽管这个身体里还孕育着一颗苦涩的果实:她怀着别人的孩子。萧红必须打起精神,强作欢颜;她必须把痛苦压抑在情绪的底层,努力应对与萧军的肉体的欢会。这时的萧红仿佛一个赌徒,她要把自己的身体押进去,把一个女人的尊严押进去,把生命的庄严押进去,以求拯救自己。在“二萧”所有文字记载中,萧军的《烛心》记录了他和萧红的这段“狂恋”,而在萧红的散文和小说中你很难发现关于美好爱情的描写,更多的是像动物一样赤裸裸男女交合的场景,毫无美感可言[12]。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窥视到萧红的情感世界中,“性”从来就不具备身体美感和生命的庄严感,只不过是一种与说话、走路一样的交往方式或者讨好男人、换取利益的工具而已。我们可以从萧红从未发表的一组“情诗”里寻找到这个秘密的答案。诗《春曲》共6首,是萧红与萧军在1932年初夏“狂恋”的见证[12]。但若“细读”该诗,却会发现诗作极具反讽和张力,隐藏着深长的意味。《春曲》的后四首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