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小说中的“九天玄女” 九天玄女,原称“玄女”,乃是上古传说中的一位原始女神,其事较早见载于《龙鱼河图》①:“黄帝摄政时,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砂石子,造立兵仗刀戟大弩,威震天下,诛杀无道,不仁不慈。万民欲令黄帝行天子事,黄帝仁义,不能禁止蚩尤,遂不敌。黄帝仰天而叹。天遣玄女,下授黄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以制八方”。关于“玄女”的来源,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袁珂先生认为来源于商族始祖“玄鸟”②;胡万川认为源于女魃③;孙绍先则将其归为上古天神④。汉代以降,随着道教的形成和发展,玄女开始进入道教的女神谱系,并被加饰了极具道教神秘色彩的“九天”⑤ 二字,唐杜光庭《墉城集仙录》即列有“九天玄女传”一篇,专门记载了其作为道教女仙的身份与事迹。至宋元时期,九天玄女又成为世俗百姓崇拜的“玄女娘娘”或“送子娘娘”。 事实上,九天玄女不仅作为一个宗教人物,在中国的信仰世界中广为传播,她还曾作为一个文学形象,进入了历代小说作品之中,成为小说家所津津乐道的神奇女性。根据我们目前掌握的资料,涉及九天玄女的古代小说主要有:
从以上资料可见,小说家笔下的九天玄女,不仅仅是简单地重复以往道教和神话传说中的形象和功能,他们借用了道教和神话传说中九天玄女这个人物,将其丰富,并形成自己的独特之处,主要表现为: 1.形象描写细致铺陈。 以往神话传说中的九天玄女,外在描写极为简单。较早记录九天玄女的文献《龙鱼河图》对其形象未加介绍,目前所见最早记录九天玄女外貌的文献《黄帝玄女战法》中写到:“黄帝与蚩尤九战九不胜。黄帝归于太山。三日三夜,雾冥。有一妇人,人首鸟形,黄帝稽首再拜,伏不敢起。妇人曰:‘吾玄女也,子欲何问?’黄帝曰:‘小子欲万战万胜。’遂得战法焉。”从此以后,人们便把“人首鸟形”作为九天玄女的主要特征。她进入小说特别是通俗小说以后,呈现于读者面前的已经不止是“人首鸟形”那样苍白简单的外在形象了,历代小说家对其外貌描写极为细致铺陈,让读者目不暇接。《墉城集仙录》里是“乘丹凤,御景云,服九色彩翠之衣”的形象;《水浒传》四十二回中又对其描写道: 头绾九飞龙凤髻,身穿金缕绛绡衣。蓝田玉带曳长裙,白玉圭璋擎彩袖。脸如莲萼,天然眉目映云环;唇似樱桃,自在规模瑞雪体。犹如王母宴蟠桃,却似长蛾居月殿。正大仙容描不就,威严形象画难成。 此处展示了一位楚楚动人、雍容华贵的美丽妇人的“正大仙容”;在《平妖传》中,九天玄女化身为练剑的处女;于《说唐后传》里时而又化为一个老婆婆的形象;而《子不语》中是“霞帔珠冠”的美丽少妇形象…… 除对玄女本身介绍外,作者对其随从以及她降世时背景环境的描写也颇为细致:《水浒传》中是“两个青衣螺髻女童”;《说唐后传》则为“面如满月,顶挽双髻”的青衣童子;特别是在《女仙外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其降临时作者写道:“玄女娘娘乘紫凤凰,众仙女或乘朱雀,或踏红凫,或御黄鹤,或跨素鹓,前两个一执龙须拂,一捧瑶光剑,后两个各执一柄九采羽扇,冉冉下于空中”。 从以上的资料可见,九天玄女进入小说后,小说家不仅将其外在形象进行了细致铺陈的刻画,使其由苍白单一变得多彩丰满,给读者呈现了一位具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丽女仙,并根据作者需要附带有其它几种变体,而且就连她身边的随从也是从少到多,从单一到复杂。 2.地位变化由高到低。 黄帝系列神话传说之中,九天玄女是居高临下的上天使者,是“天”派遣下来帮助黄帝战胜当时反抗力量蚩尤的。虽然在《平妖传》、《女仙外史》中仍然保留了其原始的一些特色,但于《宣和遗事》、《水浒传》、《说唐后传》、《金台全传》之中,九天玄女已经彻底改变了“天遣玄女”的形象,成为一位民间女神。 据《宣和遗事》、《水浒传》描写,当时很普通的一个小镇上,已经有了九天玄女娘娘庙,可见其在社会的影响之广、渗透之深。特别是在《说唐后传》中,九天玄女已从地上转入地下,小说写薛仁贵“途中遇地裂成窟”,被派到地窟之下进行探索,结果遇见了神通广大、指点羽化的玄女娘娘。从这一细微变化可以获悉:其地位已经大大下降,从上天使者降格为地上甚至地下的普通女仙。这一现象在《子不语》中的表现更为明显,其中九天玄女已经彻底地由居高临下、神通广大的女神,转成“求先生题诗”(详见前表)的一个有家有业的普通黎民百姓,当然,虽然与一般民众不同的是仍有一些非凡的能力,因为后文介绍她的女儿“解裙带授药一丸,命(周)吞之”。而“周幼时误食铁针,着肠胃间,时作隐痛,自此霍然”。可以推测九天玄女还应有与常人不同之处,但类似于此种方术在当时小说中却是随处可见的,不足为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