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第一部)自称其“研究方法,属于探佚学当中的考证派”,“考证的思路,就是原型研究”。(该书第204页)就其第一部十八讲看,前一句不确,后一句也走了样。红学当中的所谓探佚学,基本上是依照《红楼梦》第五回书里的“金陵十二金钗判词”和警幻仙姑所制《红楼梦曲》所隐喻的意思,探究此小说八十回后已佚失的作者原稿关于人物命运的描写,或者是曹雪芹最初拟定的却没有那样写出的情节。《揭秘》里有这种内容,如第十七讲“贾元春判词之谜”,第十八讲“贾元春死亡之谜”,但是,这第一部的主要内容则不属于探佚学,而是探究前八十回里几位主要人物的“生活原型”,如后一句话所说,是“原型研究”,而研究的方法又不是考证,不属于“考证派”。 考证是中国传统的治学方法。清代乾隆嘉庆时期,也正好是《红楼梦》产生的那个时候,考据成为一代学术的重要特征,在古籍的整理、辨伪、训诂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者们也对考证问题做出了许多论述。考证就是凭借一定的文献资料,经过梳理、辨析、推理、判断,揭示出人们所不知道的或不详知的事情。考证的基本原则是“实事求是”,“无证不信”,也就是尊重事实,要有充分确凿的证据,结论应是“十分之见”,“不留余议”,如同最喜做考证的胡适所比喻的那样:把一个不倒翁掷到地上,“有一百分的站立的可能性”。(《重印乾隆壬子本〈红楼梦〉序》)所以,近世学者们称传统的考证方法近于现代的“科学方法”。 《揭秘》所做的“原型研究”却不是那样,多数是缺少真凭实据的猜测和主观的牵合附会,最多也只能说是表面上有点可能性,基本上是索隐派的方法,是本着“自传说”的观念强行索出《红楼梦》里几个人物的所谓的“生活原型”。既然使用的是索隐派的主观牵合、附会猜测的方法,所索出的“原型”便多为无法证实的人事,甚而是乌有先生、子虚女士,怎么能算得是“生活原型”呢? 下面举要做些剖析。 《揭秘》索出甚令贾宝玉心仪的北静王的原型是两位王爷:一为康熙皇帝的第二十一子允禧,一是出嗣允禧的乾隆皇帝的第六子永瑢,“北静王是这两个人物综合起来的艺术形象。”(第214页)举出的根据和理由是允禧表面上不关心政治,工诗善画,自号紫琼道人,颇称风雅;永瑢也善画,亦工诗,与允禧有相同的志趣。两个人的气质风度,与《红楼梦》里描绘的北静王“才貌俱全,风流跌宕,不为官俗国体所缚”的情况非常相似。似乎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允禧死后谥号为“靖”,“靖”与“静”同音,“北静王的‘静’字很可能就是从‘靖’字演化过来。”(第152页)北静王名水溶,与永瑢的名字字形相近,“永”字去掉上面一点,就是个“水”字;“瑢”字的偏旁“王”去掉中间一竖,变为三点水,就是个“溶”字,“水溶这个名字,显然就是从永瑢那儿过渡过来的。”(第214页) 《揭秘》作者显然是查阅了史书,发现了允禧、永瑢这两位王爷与小说人物北静王之间有某种相似性、关联性,并非毫无一点根据和因由,这对读者也有一定的诱惑力。但是,稍微认真地研讨一下其中的实际情况,便会发现《揭秘》所揭示出的这种相似性、关联性,其实是表面现象,纯属偶然,由之推导出的“演化”之说是不能成立的。 查《清史稿》卷二二○“诸王六”:允禧在康熙在位时,以年幼未授爵,未授爵的还有他几位兄和弟,并非父皇不喜欢他。允禧在雍正八年封贝子,旋进贝勒;乾隆即位,进慎郡王,乾隆二十三年薨,予谥“靖”;二十四年十二月,以皇六子永瑢为之后,封贝勒,三十七年进封质郡王,五十四年再进亲王。 事情非常清楚,允禧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死后才获谥号曰“靖”的,次年岁末永瑢才受父皇之命出嗣叔祖允禧的,又十多年后才封郡王的。且不说这与《揭秘》把《红楼梦》出现北静王的两回书的背景认定为乾隆初年之说甚不相合,乾隆初年永瑢可能尚未出生,至多还在童孩之年,允禧更不会有“靖”之谥号,由他们嗣祖嗣孙合成的北静王水溶怎样会出现于贾府丧事中?这一点自然可以用小说创作允许虚构,根据需要变换时间,原不必拘泥于史实加以解释。但是,乾隆二十三年之前,已有古本《红楼梦》之一种的“脂砚斋甲戌抄阅再评”的《石头记》了。甲戌是乾隆十九年(1754),早允禧死谥曰“靖”四年。这个古本的卷头引子的题诗有“十年辛苦不寻常”一句,表明曹雪芹多年前便开始创作这部小说了。即使如作《红楼梦考证》的胡适所说,依据甲戌本《石头记》只有十六回的情况,乾隆十九年曹雪芹就只写定了这十六回书,而出现北静王的第十四、十五两回就在其中,也就是说在允禧去世之前多年,北静王的形象已经写定了。这就对《揭秘》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曹雪芹怎么会有预知之明,早在乾隆二十三年之前便知道允禧死后会谥“靖”字,永瑢会出嗣允禧,结合为嗣祖嗣孙的关系,可以综合起来写成北静王水溶的形象?这是绝对不可能的事情。《揭秘》揭示出的小说人物北静王和现实中的允禧、永瑢的相似性、关联性,只是一种事出偶然的表面现象,实际上并不相干,所谓由“靖”演化为“静”,由“永瑢”过渡为“水溶”云云,无疑是出于主观的牵合附会。 如果说《揭秘》对北静王的原型的揭示还有点考证的意味,允禧、永瑢毕竟是载入史册的实有人物,而《揭秘》对贾元春的原型的揭示,推测“她就是曹雪芹的一位姐姐”(第228页),并突破了《红楼梦》所叙写出的贾元春的情况,为她勾画了一生颇有些传奇性的经历,则完全没有提供出一点实证材料,纯属猜测、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