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等学校的学科专业 高等学校的学科概念有三个内涵:科学的分门别类、系统的知识体系、人才培养的科目。高等学校的专业也有三个内涵:社会分工划分的学业门类、系统的课程体系、大学的教学组织。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体系完整、科学合理、统一规范的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体系和培养本科生的专业体系。其中,研究生的学科专业有12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一级学科88个、二级学科专业381种。本科生的专业与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相一致,共有学科门类11个(无军事学)、二级类71个、专业249种。研究生的学科专业体系和本科生的专业体系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依据,每个学科专业是培养人才的具体载体。 二、高等学校的功能 高等学校的功能指其作为社会的一个系统对社会表现出来的能力和发挥的作用。高等学校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人才培养单重功能阶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双重功能阶段,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重功能阶段。 1.人才培养功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功能指中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高等学校通过教育教学等活动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与结果。亦即高等学校以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和培养本科生的专业为载体,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的过程。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有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 2.科学研究功能。科学研究指探索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活动。科学研究以客观事物为探索对象,以客观事物发展运动的内在规律为探究内容,以描述客观事物运动规律的理论体系为探究成果。科学研究的本质就是创新。以1810年洪堡在柏林大学提出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为标志,世界各国的大学相继进入了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双重阶段。科学研究一方面是高等学校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尤其是培养研究生的主要手段;另一方面又构成了高等学校面对社会的功能。科学研究作为培养人的手段,其目的是使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重要功能,其目的是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3.社会服务功能。以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旺·海斯于20世纪初提出的“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为标志,高等学校进入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重功能阶段。目前,高等学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内容是高校利用多学科的人才聚集优势取得的高新技术及其在生产领域的转化应用。除此之外,高校的社会服务还包括研究生委托培养、职业培训等教学服务,科研成果转让、技术转让、技术咨询等科技服务,利用高校图书资料文献等信息服务,以及利用高校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等装备服务等。 高等学校的社会服务的一般性功能是自然科学领域的。如果将社会科学纳入考虑视野,则高等学校的功能还应加上一个发展社会功能。即高等学校通过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指导社会实践,推动社会发展。因此,高等学校的功能应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发展社会。 三、技术结构模型 在技术学中,有一个技术结构模型,这个结构按照要素在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将要素分成主体要素、基础要素、通用要素、相关要素。主体要素:代表系统发挥功能的要素。此要素往往是系统功能的主要载体,即此要素在系统内发挥的作用与系统对外功能的作用是同性质、同数量、同方向的。基础要素:支撑主体要素发挥作用的基本要素。此要素的基础地位是相对于主体要素的,是主体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通用要素:同类系统都有的相同要素。相关要素:与主体要素发挥作用有关的要素。四种要素关系图如下:
四、新建本科院校“内涵升本”的均衡功能模式研究 (一)本科大学的结构性要素分析 依照前述观点,学科(专业)是本科大学的主体性要素,即实现本科大学功能的主要载体。同时,还有支撑主体要素的基础要素——条件要素,即主体要素实现功能时所需要的基础条件;有其他类似系统(教育系统)都存在的要素——通用要素,即每个类似系统(教育系统)在实现功能过程中都有的要素,如管理要素;有与主体要素实现功能时有关联的要素——相关要素,如文化要素。 1.学科(主体)要素。在大学里,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具体载体是学科(专业)。大学里的学科(专业)是培养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研究高深学问的实际载体。在这个载体中,包含有学科(专业)培养的人才——学生、有学科(专业)队伍、有实验室或研究中心、有科研成果。学科(专业)的四个方面内容使得学科(专业)成为了大学办学的核心载体。这个载体具体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职能,它是大学办学的主体性载体,因此学科(专业)建设是大学发展的核心性建设工作,学科(专业)的能力和水平是大学的办学能力和水平的主体性标志。 2.条件(基础)要素。这里的条件要素,主要指基础设施建设、图书馆楼舍建设等。这些条件要素已经成为学科(专业)要素的基础性支撑条件,其主要表现为硬件内容,即办学的硬件基础。大学的规模,是办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从办学的内在逻辑上看,办学规模首先指培养人才的规模;其次是指教师队伍的规模、仪器装备规模;再次是指基础设施等规模。因此,条件(基础)要素建设是办学初期的主要工作,是办学初期基础性、条件性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