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8;G4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870(2006)03—0019—05 X效率理论是最近30年来在西方经济学界兴起的一种经济理论。它对于加强我国高等学校的内部管理,提高高等学校的内部运行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借鉴意义。 一、X效率理论的基本内容 X效率理论是以X(低)效率概念为核心的经济理论体系,其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X低效率及其福利损失的衡量 X效率理论是作为新古典理论的对立物出现的。后者视企业为“黑箱”,并假设企业是根据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进行生产的,企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这种假设从根本上排除了企业内部出现X低效率的可能性,从而使经济学变成了专门研究稀缺性资源如何在各种竞争性用途之间进行配置的一门科学。X效率理论则认为,企业并不是内部有效率的,企业内部通常会出现不能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或获利机会的非配置低效率现象。由于这种低效率的原因在当时尚不明了,所以该理论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莱宾斯坦称之为X低效率。X效率理论认为,X低效率现象不仅存在,而且十分重要,由企业内部的X低效率所造成的福利损失比市场内部的配置低效率所造成的福利损失要大得多。经济学家在估计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时,假设垄断企业对投入的使用和竞争企业一样有效。莱宾斯坦则认为,尽管利润的“胡萝卜”可能是企业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但竞争的“大棒”也可能是同样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垄断可以对成本和价格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既包括配置低效率,也包括X低效率。如果把这两种损失加在一起,那么垄断的福利损失就会大大超过通常估计的数值。经济学家通常通过计算消费者剩余的损失来估计垄断造成的福利成本。在图1中,纵轴表示价格,横轴表示产量,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通常由三角形ABC的面积来表示。但是,如果垄断向竞争的转变不仅降低价格,而且降低成本(即提高X效率),那么垄断不仅会造成比通常的估计更大的配置低效率,而且会造成X低效率。假设垄断企业的价格为P[,m],成本为C[,m],产量为Q[,m1],竞争企业的价格为P[,c],成本为C[,c],产量为Q[,c]。这样,就可以区分垄断造成的福利损失的各个部分。根据传统的新古典理论,由垄断造成的配置低效率引起的福利损失相当于三角形ABC的面积。根据X效率理论,垄断的配置低效率引起的全部福利损失相当于三角形ADF的面积,垄断的X低效率引起的福利损失相当于四边形C[,m]C[,c]DB的面积。
莱宾斯坦认为,X低效率现象不仅存在于垄断企业,而且可能存在于竞争企业。在他看来,个人的行为存在一个或大或小的惰性区域(或叫惯性区域)。在这个区域的范围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会对个人的行为产生任何影响。由于消费者的行为具有惰性特征,价格的变化只要不超过一定的限度,就不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即使是竞争的市场环境,价格的上升也不一定会导致市场需求的减少。由于存在提价的空间,竞争企业也可能放松内部管理,把生产成本的上升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X低效率是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它不仅存在于垄断企业,而且可以存在于竞争企业。如果把这一点也考虑进去,那么X低效率造成的福利损失将比前面估计的还要大。 2.选择理性理论 莱宾斯坦认为,个人具有“本我”和“超我”双重个性。所谓“本我”个性,就是个人希望像他所喜欢的那样行动,即具有不考虑任何内部和外部标准,不顾及环境约束,完全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和要求行事的心理倾向。所谓“超我”个性,就是个人希望像他认为他所应该的那样行动,即具有使自己的行为符合某种内部和外部标准、适应环境约束的心理倾向。这两种心理倾向之间的相互并存和妥协,决定了个人并不总是表现出完全的理性,相反,个人通常只具有有选择的理性。而个人选择理性的程度,既与个人的个性有关,又与个人所面临的外部压力有关:压力较小时个人选择的理性程度也较小,压力较大时个人选择的理性程度也较大。但理性程度并不是压力的单增函数。莱宾斯坦将耶基斯—多森心理法则引入X效率理论,对理性程度和压力的关系做了新的说明。该法则揭示了刺激强度和学习之间的关系:在某些情况下,只有在一定的刺激水平上,学习才随刺激的增加而增加;随着刺激的继续增加,学习将逐渐减少。换句话说,学习和刺激强度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二次关系的特征。后来,这种关系被解释为动机(刺激)与工作绩效之间的关系。莱宾斯坦则对耶基斯—多森心理法则进行了改写,并用压力与理性(决策质量)之间的关系来代替原来的刺激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他的看法是,这种关系可以二次方程的形式来加以描述。也就是说,承受相对较低或较高压力的个人,是不会尽可能做好工作的。另一方面,存在一种“中间的”或最优的压力水平,在这种压力水平下,个人会有最好的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