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609(2006)08-0020-06 著名战略研究专家刘亚洲将军指出:“什么都可以出错,战略不能出错;什么都可以失败,战略不能失败;战略的失败是最彻底的失败”。近年来,针对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陆续彰显的各种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和学术界提出了质量战略、结构优化战略、特色化战略、差异化战略等思路。无论是质量战略、结构优化战略,还是特色化战略、差异化战略,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未来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最主要的战略选择与目标追求。 一、问题的提出 (一)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教育既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早在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发表的《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行动纲领》中就指出:“教育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它既是福利的组成部分,同时通过与人口、经济及社会诸因素的相互联系又成为福利发展的一个因素。”“有效的信息、教育和交流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并为人们态度和行为的改变做好准备。” 努力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一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1994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全面阐述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其中特别强调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建立费用与资金机制、加强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信息系统。1996年,《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再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大基本战略之一。 进入21世纪,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高等学校不但要关注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量的需求,更要关注人才需求的针对性与适应性;不仅要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基本需求,更要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的渴望;不仅要考虑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亦要充分认识外部环境所发生的变化。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重要变化,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与和谐社会的建设,对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社会形势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必然的选择。 (二)可持续发展是国际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趋势 20世纪60-70年代,是世界高等教育大发展的时期,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实现了高等教育规模的倍增。但同时也产生了诸如质量危机、财政危机等严重问题。在经历了大发展后,国际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普遍面临的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是否意味着教育品质的下降?如何监督并且有效提升大众化进程中的高等教育质量?“精英”教育阶段的经费如何支撑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大众化条件下政府的高等教育拨款如何与质量和绩效相联系?[1]面对这些新的问题,国际组织对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高等教育管理项目办公室——英格兰高等教育拨款委员会“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与治理”项目成果报告(2004)——《刻不容缓:确保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以下简称OECD报告),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 OECD的报告表明:学生数量目前在很多国家已进入平稳发展阶段,有些国家还呈现下降趋势。虽然政府依然是高等教育的主要或核心的拨款者,但在很多国家,政府拨款占高等教育经费的比例目前已有所下降。拨款压力及一些其他因素,已经对高等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产生了影响。[2] 报告还表明:一些高等学校面临着“紧运营”(overtrading)的危险,其财务运转成为问题。其他一些高等学校则面临“坐吃山空”的危险,如果它们不寻求更多的财务生存空间,则会威胁到其教育质量、声望及未来发展潜力。[3] 从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大发展后,及时进入以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为主要内容的调整阶段,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否则,不但会出现质量与财政危机等问题,还可能会引发危及社会稳定的严重事件。尽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还比较低,发展的任务仍很艰巨,但在经历了历史性的跨越后,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来实现更好地发展,应引起政府与高校的高度重视。而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路和面临的问题,值得我们很好地借鉴。 (三)可持续发展是基于中国高等教育现状的现实选择 连续扩招的7年,成绩突出,问题也突出。 2000-2005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从1100万人增长到2300多万人,增长一倍多。其中研究生从30万人增加到98万人,增长两倍多,普通高校本专科生从556万人增加到1562万人,净增一千多万人。其他各类高等教育也取得了长足发展,如网络教育从无到有,2005年招生规模达到89万人,在校生规模超过265万人,成为高等教育的新生力量。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00年的10.5%一路攀升到2005年的21%,国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显著增加。2002年我国毛入学率首次超过15%,开始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