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全人类的时代主题,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作为中国现代化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总是从全球发展以及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视野看待中国的发展,他强调: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民族的要求,人民的要求,时代的要求;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实现了发展目标,社会主义就显示出优越性。邓小平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改革开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重点、外部条件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着眼全局,科学规划高等教育发展 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的发展目标。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中心任务和本质要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向教育提出发展的要求,也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环境与条件。邓小平在发展问题上十分强调发展要素的改善和要素结构的优化,站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全局的高度,主张教育事业优先发展。 1977年,他刚一恢复工作就自告奋勇抓科技和教育,指出:我国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必须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在1978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要求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82年,他提出从20世纪 80年代初至2l世纪中叶,将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三步走”战略构想。在这一完整的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中,他指出要以重点带动全局,其中的战略重点,一是农业,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学,而搞好教育和科学工作是关键。他在1985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全党全国工作重点的转移本来就应该包括教育,1988年,他强调,要“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把教育问题解决好。①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确立,体现了发展的全面性原则,这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在认识上的一个突破和飞跃。 国家全面协调发展是邓小平的一贯思想,这其中他特别强调发展结构的协调和优化。他指出,在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各项事业中,经济发展与教育等的发展都是相互依存的,不能顾此失彼。对于作为国家综合国力重要标志之一的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邓小平给予了充分重视,认为发展教育要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要从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角度重视高等教育发展,增加对大学的投入,解决大学的持续发展和水平提高问题。②他强调教育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教育要为发展社会生产力服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要围绕和服从于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根本要求。 1978年4月13日,在和教育部负责同志谈话时,他指出:“研究社会结构,开辟什么新的领域,与教育很有关系”,“大学生人数要大量增加”。③邓小平特别提出,“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要根据这一要求“研究发展什么样的高等学校,怎样调整专业设置、安排基础理论课程和进行教材改革”。④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要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等院校,特别是重点高等院校,应当是科研的一个重要方面军”,⑤“高等学校的科学研究,应纳入国家规划”。⑥ 邓小平把社会发展置于一个开放的视域来考察,以开放的思维方式来研究和把握社会发展活动。对于教育如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邓小平明确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集中体现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高度概括了国内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三个面向”的提出,体现了邓小平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来发展教育的一贯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高等教育的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对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不断增强,发挥了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战略高地的作用。据统计,“十五”期间高校获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的比例分别占到全国的59%、65%和54%。⑦面对新的形势和需要,加强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进一步贯彻以育人为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协调发展的方针,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二、改革开放,为高等教育发展注入活力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表明,改革开放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现实途径。邓小平指出,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⑧在198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他用精辟的语言概括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以及《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在总目标上的一致性。⑨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体制,增强教育对社会的贡献,多出人才,出好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最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也只有真正搞好教育改革,才能“使教育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大的提高”。⑩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管理体制是决定高等教育能否在数量、质量和效益等方面相互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邓小平指出,改革“是对体制的革命”。(11)高等教育体制所包含的主体内容,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规定了高等教育体系存在、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方式,制约着高等教育基本资源的开发与配置以及各项社会功能的实现,决定着高等教育办学的质量与效益。(12)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是体制,通过体制的变革与创新来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的基本策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了关于高等教育全面改革的要求。1992年,以邓小平南巡讲话和党的十四大为标志,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国家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这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创造了机遇。1992年底召开的第四次全国高等教育工作会议,更加明确了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和措施。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推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则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提供了法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