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以学科建制为基本特征,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学术组织。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惟有得到学科的支持,才可能获得成功。简单地说,没有高水平学科,就没有高水平大学。然而,高水平学科不是自然生成的,而是学校科学规划和有效建设的结果。因此,根据学科发展规律,采用科学思维,制订并实施一个有利于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共生共荣的学科发展规划,是大学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长期以来,大学多以传统思维制定学科发展规划,这种传统的规划思维比较看重对事物的精确描述与预测,侧重事物的清晰度,倾向于将复杂化为简单,这在规划方法上对解决具体的简单问题确实有帮助。然而,当今大学学科结构与功能异常复杂,用传统的“因果关系”思维来处理学科发展战略问题,只能看到问题的局部,而不能统观问题的整体,最终割裂学科之间的关系。因此,有必要倡导一种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反馈关系”思维,把再现学科多样性与异质性作为目标,从组分、层次和整体上优化学科系统结构,提升学科系统功能,以实现大学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系统: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是一个由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系统,学科或学科群的某些特性(如组分、结构等)直接影响大学系统的特性(如稳定、平衡、功能等)。辩证地看,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机联系的,某一学科发生变化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其他学科,进而引起整个大学系统发生某种程度的反应或变化。诚然,大学中的学科也具有相对独立性,每一个单体学科不仅有自己独特的组分,如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条件,而且还有自己的系统边界,如此把自己与其他学科区分开来。作为大学系统的子系统,学科具有结构与功能双重属性,即学科的组分与结构发生某种变化,学科的功能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比如,若某一个学科的学科梯队发生变化,该学科的地位、作用和社会影响力就会发生相应变化;杰出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帮助一所学校创建高水平的学科,但是其离去也会给该学科带来重大损失。 大学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关系十分复杂,各学科之间不仅存在线性的链状关系,还存在立体交叉的网状关系。从表象看,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术组织,有各自的边界和小环境,但本质上所有学科都是同一“学科谱系树”的一个分支,不同学科之间存在或近或远的“亲缘关系”。同时,大学学科系统具有显著的层次性结构,在纵横两个方向表现出垂直和水平分离特征。从纵向看,大学普遍存在大学科系统套小学科系统、小学科系统套更小学科系统的现象,逐级叠加构成学科生态“金字塔”,从塔顶到塔底依次为学科门类群、一级学科群、二级学科群,每一学科门类通常包含多个一级学科,每个一级学科往往拥有多个二级学科,而每个二级学科常设多个研究方向即三级学科。从横向看,同一层级的不同学科彼此相对独立,但又密切联系,一个学科往往既是另一个学科的资源争夺者,同时又是该学科的重要资源,即不同学科之间既竞争又共生。当然,大学系统的学科结构并非简单的纵横二元结构,不同层级的学科通过纵横交错形成复杂的立体网络结构。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影响结构。不同大学因为学科组分结构和时空结构各异,一般具有不同的特性与功能。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所大学可以通过改变学科设置,调整不同学科之间的比例关系,优化学科结构,达到提升系统功能的目的,取得“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的效果,而这正是学科规划追求的基本目标。 二、学科多样而异质:大学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结构性基础 1.学科多样而异质有利于大学系统平衡与稳定 生态学研究表明,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一种内在的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而这种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主要决定于系统成分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复杂性。也就是说,生态系统物种组成多样而异质,所构成的食物链和营养级结构越复杂,物质流、能量流的途径越错综复杂,系统自我调节和平衡能力就越强。这反映出一个深刻的道理:多样性与异质性导致稳定性。 大学可被看作是一个由多学科构成的多功能生态系统,其学科是否多样而异质,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大学系统的平衡与稳定,直接影响大学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有鉴于此,大学在进行学科规划时理应把再现学科多样性与异质性以及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营养通道作为基本目标,因为这意味着大学系统的组分多样、结构复杂,网络化程度高,物质、能量、信息输入和输出的渠道众多而畅通,学科与学科之间以及学科与外界环境之间能够较快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使整个大学系统保持动态平衡与稳定。多科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平衡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之所以高于单科性院校,其重要原因在于多科性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丰富多样,学科结构复杂,整个大学系统处于一种“异质”状态。在这样的系统中,不同学科通过交叉、融合、嫁接,容易繁殖出新的生长点,从而在体现多学科杂交优势的同时,萌发出更强的生命力。高等教育实践也能证明这一点。当前,世界一流大学绝大多数是综合性大学,而且水平最高的单科性学院(如医学院)也大多出身综合性大学。美国是一个高等学校最为多样化的国家,但其大学总体也呈现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基础与应用并行的综合化趋势。当然,学科多样而异质绝不单纯是一个数量问题,它内含结构优化的品质与特征,学科多而不综或者多而不合都不是其本真内涵。大学绝不能为了追求学科的多样性与异质性而随意搞“拼盘”,相反,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科之间的关联性。惟有如此,大学才能真正发挥多学科的互补优势,提升大学系统的自我平衡与调节能力。 学科的多样性与异质性是一个综合指标,不仅体现为学科类型问题,还体现在学科层次、学科方向、学术队伍、基本条件等诸多方面。从学科层次看,同一大学系统中的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二级学科、三级学科的设置整体上呈生态“正金字塔”形比较合理,从塔顶到塔底依次为学科门类群、一级学科群、二级学科群、三级学科群。就单体学科而言,学科方向、学科队伍、科学研究、基本条件等结构应该合理。我们认为,学科方向的设置既要有本体研究,也要有特色和前沿问题研究;学科梯队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学缘结构、性别结构等要多样,尽可能形成群体异质结构,因为在这样的学科中,学术观点和理论学派多样,有助于拓展想像空间,拓宽学术视野,活跃学术思维,促进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既要重视基础研究,也要关注科研成果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基本条件建设既要注重硬件建设,更要强化软件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