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6)03-0019-07 一、引言 本文主旨在于扣紧二十一世纪大学生之状况与大学教育之脉络,析论大学生的培育理念及其人文教育策略。但是,在进入本题之前,先让我们从宏观的历史视野考量二十一世纪人才培育的重要性。 人类历史上经济生活方式的变迁约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农业经济时代,约自新石器时代晚期农耕文明出现之后至十八世纪中叶工业革命为止。在农业经济时代里,土地是生产最重要的资源,所谓“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大学·第10章》)。第二个阶段是工业经济时代,从十八世纪中叶开始,资本成为生产的资源。工业先进国家大量生产的方式造就了资本主义的兴起,也奠定了近代文明的主要方向。第三个阶段是二十一世纪来临的知识经济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中,“知识”取代以前的“土地”或“资本”而成为生产的主要资源,因此,创造知识的人才成为新时代最重要的生产力基础。人才培育也成为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最根本而重大的课题,而人才培育尤以价值观之建立为其核心。 二、二十一世纪新时代的趋势与大学教育的转型 二十一世纪新的发展趋势固然不一而足,与大学发展及大学教育最有关系的至少有三个趋势:第一,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科技的飞跃发展不仅在相当大的范围内改变了人类社会的沟通方式,也改变了人类获得知识的渠道。就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信息社会中的大学生而言,资料的获得基本上不再是问题,相反,资料的解读与分析才是新的挑战。第二,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本身才是生产与再生产的资源。于是,大学学术研究领域中,市场价值愈高的学问如纳米科技、基因体医学、光电及通讯科技等,就愈蓬勃发展,某种“学术资本主义”的幽灵已经隐然在大学校园中游荡,伺机攫取大学的灵魂。[1]第三,二十一世纪是全球化趋势日益壮大的时代,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联性”与日俱增。[2]全球化趋势对高等教育最大的冲击就是世界各国的大学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全球性的竞争之中,从而转化大学的性质,使大学除了是国家的教育机构之外,也是全球性教育机构的一个单位。各国大学所培育的人才将不仅是供应各国国内之需求,更必须能适应全球性就业市场之趋势及要求。世界贸易组织(WTO)将“教育”列为服务业的部门之后,更加强了教育进入全球化竞争的这种趋势。 综合上述二十一世纪的新趋势观之,大学教育内涵之转型已成为必然之发展。1994年,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长及加大系统总校校长的克拉克·克尔(Clark Kerr,1911~2003)预测,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国大学教育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教育内容的“国家化”与“国际化”之间、在教育机会平等与学生能力取向之间、在保存传统与展望未来变迁之间、在大学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与一元化之间、在个人利益之追求与整体社会规范之建构之间维持应有的均衡。[3]在二十一世纪开始之际,克拉克所预测的上述挑战已经在各国以极其鲜明的方式纷纷出现。 为了因应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的新挑战,世界各国在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间莫不铆足全力推动教育改革。以日本为例,近代日本就推动过三次教育改革运动。第一次是以1872年(明治5年)依“太政官布告21号”所建立的、以国家主义为特质的新教育体制为标志,为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化奠定了教育基础。第二次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次年(1946年,昭和21年),随着战前帝国体制的崩溃,日本教育制度再次大幅改革,为战后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第三次是临时教育审议委员会(简称“临教审”)推动的教育改革。1984年8月~1987年8月,该委员会三年内共对首相提出四次审议报告,涉及政策面及制度面的改革事项不胜枚举,对此后日本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4] 台湾地区也由李远哲领导的前行政院教育改革委员会(简称“教改会”),在1994年9月21日至1996年12月2日期间推动了一系列的教改工作,十余年来在台湾造成之影响颇为深远。正如我过去所说,从教改会推动教育改革工作到现在为止的经验看来,台湾的教改最重要的成就在于制度的革新,譬如入学渠道的多元化、民间兴学的松绑、高等教育各种具体制度的改革等方面都获得可观的成就,但是,过去努力于教育改革的人士对教育问题的思考颇有盲点,展望二十一世纪仍有许多值得再进一步努力的方向。举例言之,高呼“教育松绑”口号的少数人士缺乏阶级意识,因此当他们致力于维护父母教育权与家长选择权的同时,有意无意之间把教育部门等同于“市场经济”(market economy),而使台湾社会的既得利益阶级获得更多复制该阶级的机会,同时也使农工阶级子弟有继续失去接受教育机会的可能性。除此之外,到目前为止台湾教育改革的重大限制主要在于较少触及学生“心”的觉醒。台湾的各级教育强调从小学开始实施计算机教学和英语教学等教育改革措施,但各界人士常常忽略了“心”的觉醒才是教育改革最根本的关键问题,因为只有经过“心”的觉醒,才能培育正确的价值观,“全人教育”的目标才有可能达成,而这也正是二十一世纪台湾教育所应该努力的根本方向。[5]近年来海峡两岸都以建设“世界一流”大学为努力之目标,但是各界人士讨论“世界一流”大学时多半聚焦于可量化的指标,如 SCI论文篇数或刊登于Science与Nature杂志之论文数目,而忽略大学之基本功能在于教育,在于引导青年生命的成长。 三、大学生的培育理念 相应于上节所论二十一世纪信息与全球化的生活方式,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及其对大学教育的冲击,新世纪大学生的培育之理念有三:促进“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加强“科技”与“人文”的互动,强化全球视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我们进一步申论这三项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