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更高要求和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日益强烈的愿望,我国政府做出迅速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在21世纪之初,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张,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围绕这些问题,高等教育研究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高潮,产生了一系列富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笔者曾在2000年末对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作了世纪末的回顾和展望①。本文作为其姊妹篇,将概述与探讨世纪初的新进展和新问题。 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概述 我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产生有两个特点:其一,是从本国的现实出发,包括当时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与发展高等教育的实际需要,而不是从国外引进的;其二,一开始就作为独立学科进行建构,而不只是作为一个领域进行研究。把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个学科开展研究的历史不长,仅有20多年,但发展却很快,这些已在我2000年对我国高教研究规模所作的粗略数字统计中得到反映②。近几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了许多的新问题,也由于高教研究界自身的努力,这些数字在今天又被刷新。 1、研究成果数量庞大 世纪之交,我国每年发表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论文数量在15000篇以上,出版专著近100部。今天,随着研究队伍的扩大,这些数字可能已被大幅度地超过。虽然没有确切的统计数字,但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的增加和许多报刊及网站纷纷开辟有关高教研究的专栏中可见一斑。例如,仅中国高教学会系统近年来就新创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高校后勤研究》、《实验室科学》等一批刊物;其他一些新办刊物还有《民办教育研究》、《复旦教育论坛》、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教育发展研究·B版》等。另外,一些报刊也先后加大了高教研究成果的宣传,甚至创办了高教研究专刊,如《科学时报·大学周刊》、《现代教育报·求学与就业周刊》等。 2、研究机构规模扩大 高等教育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不仅有大量的专职研究人员,还有更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广大高校教师和干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所(室)约有700~800个。其后,由于高校精简机构,一些平时很少开展研究工作的单位被精简或合并了,数目虽略有减少,但总体水平却有所提高。世纪之交,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启动,新建院校激增,许多新建的地方本科学院、公办高职、民办高校也纷纷成立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因此,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首次正式颁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对高等教育研究所(室)的发展进行了认可和规范③。中国高教学会自1983年成立后,规模也不断扩大。其所属机构已由2000年时的92个增加到目前的107个,其中省级高等教育学会28个、行业教育(高教)学会15个、专业委员会(分会)56个④。一批重点大学如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在近几年里也先后建立起学校的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研究会),有些高校学会与中国高教学会直接联系。高校的高教学会(研究会)有力地推动了这些学校的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校本研究)的开展,在组织基层研究力量、扩充研究组织基础方面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多学科研究高等教育的盛行,一些其他学科的教师和研究生也踊跃加盟高教研究,使高教研究队伍不断壮大。 3、学科专业增加,人才辈出 上世纪90年代,全国仅有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博士点4个、硕士点20多个。本世纪以来,培养研究生的博士点与硕士点陡增,规模扩大。据粗略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有权招收高等教育学博士生的单位已达14个,其中拥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的单位为8个,教育学一级学科下招收高教博士生的单位为4个,其他专业下涉及高教招生方向的单位为2个,高等教育学硕士授予单位达60~70个。从授予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的人数来看,2003年的数量为147人,比2001年的70人增长一倍⑤。今天,每年培养的博士数以百计、培养的硕士数以千计。这些“科班出身”的博士、硕士,大多在高等学校从事研究、教学或行政工作。而早期培养的博士、硕士不少已成为高教研究的骨干力量。大批专业人才的培养,壮大了研究队伍,提高了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 4、研究环境不断改善,影响不断扩大 随着研究成果的不断丰富、研究队伍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研究的影响力也在增强。越来越多的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将高等教育研究作为其制定政策的基础,越来越多的教师将高等教育研究作为其提高教育质量、进行教学改革的指导。由于研究成果在实际应用和学科建设方面的效果日益明显,因而高等教育研究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逐步得到了社会和学者的认同,研究环境在不断改善。如政府对高等教育研究的资助渐成规模,以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为例,高等教育方面的课题立项已从“六五”规划的13项增加到“十五”规划的410项⑥。高等教育课题在这些年增长迅速,表明国家对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视程度在逐渐增强。另外,在全国有影响的期刊评价体系中,优秀的高等教育期刊数量达到了可喜的规模。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中,列入高等教育专栏的期刊达到14项;南京大学的社会科学期刊评价体系中,有11家高等教育刊物被收录进了2006版CSSCI来源期刊目录。此外,关于高等教育的各种论坛也不断创设。如教育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许多大学在校庆时也开设了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国高教学会每年和一些省教育厅举办的国际高等教育系列论坛。许多大学也先后举办了全国、地区、国际高教学术研讨会等。这些论坛都吸引一大批国内外大学校长、专家的参与。通过媒体广泛报道后,这些论坛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与国际影响。如果说,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以其学生数量最多而成为高等教育大国,那么,中国的高教研究以其队伍庞大和特色显著而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