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拾遗补缺,主要是指民办高校不要与公办高校在办学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学科专业发展、社会服务乃至科技开发及转化上正面进行竞争,而是要在广阔的教育供求领域里,“拾”公办高校之“遗”,“补”公办高校之“缺”,为社会提供不同于公办高校的“另类选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这就意味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跨度,产业技术含量的跨度都是巨大的,我国民办高校,在由这个大跨度带来的对教育需求非常多样化的社会里,选择一种需求作为自己发展的重点,其空间是很广阔的。 拾遗补缺要找准定位。民办高校正确定位有两个根据,就是找“遗”和“缺”。传统高等学校的“遗”在于,传统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类型、规格比较单一,大多是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与此同时,社会需求存在一个“缺”,缺乏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因此,民办高校当前应该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复合型人才上。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拾遗补缺”并不是说“今天干这,明天干那”,没有一定的目标和重点,而是说,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区、部门、行业需求的特点,认真分析学校的实际情况,正确解决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培养人才规格、培养途径、教学过程、课程结构的特点等问题,真正使自己的学校办出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来,而创办特色的关键在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区分先后,有所取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