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客观分析我国高校招生制度,并作为高校招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 根据现有高校招生的政策、规定和办法,我国高校招生的基本制度和运作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国家统一高考制度。从我国高校招生发展历程看,高考改革较为频繁,经历了突破单一化招生体制、标准化改革试验、实施会考基础上的3+2改革,以及正在进行的3+X改革等几个阶段①,但国家统一高考始终未变。坚持国家统一高考制度已成为国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的制度保障与主要手段。 (二)“学校负责,招办监督”的录取体制 (三)“公开、公平、公正”和“三个有助于”原则 (四)坚持省级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实施高校招生的组织管理体制 (五)国家统一招生计划管理。从20多年情况看,表现在招生计划管理上经历了三个阶段②:第一个阶段是在计划经济时期,高校实行严格的计划招生,称为“单轨制”招生;第二个阶段是在1984年经济体制改革后,实施以国家计划任务招生为主、委托和自费培养招生为辅的招生计划形式,称为“双轨制”招生;第三个阶段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实施“并轨”招生,不再区分国家计划任务和调节性计划,实行高校招生收费和毕业生就业制度“并轨”改革。总体上讲,国家统一管理计划的模式没有改变,高校必须在国家下达的计划内招生的模式没有改变。 (六)国家统一高考、统一下达计划、统一填报志愿、统一录取的主要工作程序 (七)以教育部年度文件为主要政策依据指导招生工作 (八)招生录取方式由审阅纸介质档案转变为网上录取 (九)制定并公布高校招生章程,作为体现高校招生自主权和自我约束的有效形式 (十)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为最大限度减少社会和考生对高校招生录取工作的误会和疑问,满足考生和社会对高校招生的知情权,2005年,教育部提出普通高校招生要实施“阳光工程”。重点做到六公开:“招生政策公开,高校招生资格公开,招生计划公开,录取信息公开,考生咨询及申诉渠道公开,重大违规事件及处理结果公开。”③ 应该说,高校招生实施“阳光工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等教育和高校招生发展规律的必然体现,也是信息技术在招生工作中不断运用的必然结果。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正视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一)高校招生负荷过重,与其内在要求不匹配。我国高校招生承担的作用,大体有三个方面:一是为高校选才;二是为基础教育导向;三是为社会的公平负责。尤其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导向,直接影响中小学教学活动,是导致我国中小学应试教育比较普遍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肩负着为社会公平负责,导致高校招生具有高度的政治性和敏感性,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发生在高校招生考试中的任何一个细小事情,都会成为全国性的具有轰动效应的大事件。有专家指出,在高校招生考试问题上,老百姓和政府是双向脆弱,巨大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并存。从本质上来讲,高校招生与其内在要求相匹配的主要职能应是承担为高校选拔和区分人才,对社会公平负责和为基础教育导向的作用应该逐步弱化。 (二)过多强调管理和共性,存在着“重物轻人”的倾向。主要表现形式为三个“一”:一是“一考定终身”。二是“一次填报志愿定终身”。三是“一次性集中录取定终身”。这种录取制度和运作模式的局限性突出表现为:一方面高校招生的自主权和选拔人才的多样性得不到充分体现,只能以高考分数为主要甚至是惟一判断标准;另一方面,高校和考生的知情权得不到较好的满足与保障,高校无从了解考生在能力和品行方面的表现,考生也很难了解高校的情况。由于填报志愿和录取时间较短,多数考生对自己填报高校的有关情况了解并不全面,这是近年来录取新生不报到人数呈上升趋势的主要原因。最终结果是在统一分数标准之下,录取的是统一“模式”的考生,置高校的多样化需求和考生的个性于不顾。 (三)自身制度的缺失和外部环境的局限,难以保证高校招生的可持续发展。制度的缺失主要是法律缺位。高校招生工作的主要政策依据是教育部制定的年度文件和各省市招生委员会(教育厅)制定的规定及实施细则。这些规定和实施细则不可能从法律层面上明确高校、考生、招生考试部门、教育行政部门等在高校招生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一方面,由于是年度文件,每年都有变化,缺乏系统性和普适性;另一方面,因不是立法机构制定的法律,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虽然高校招生在《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中制定了一些基本原则,但是由于缺乏系统完备的法律进行规范,实际上我国高校招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这是我国高校招生工作面临的最主要的制度性障碍。外部环境的局限主要是诚信缺失。高校招生缺乏一个遵纪守信的社会环境,高校招生各个主体诚信行为缺乏比较普遍。如考试违规舞弊,高校乱收费,中途改变招生规则和做法,对考生作出不真实鉴定及录取新生不报到等。正是因为诚信缺失现象比较普遍,建立良性的高校招生体制和机制基础薄弱,越发困难重重。 (四)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招生与经济社会一样均处于转型时期,这是高校招生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主要社会背景 (五)高等教育大众化,使高校招生由选拔性向选拔和区分并重转化,这是高校招生落实科学发展观面临的重要教育背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标志性事件,它意味着高等教育整体结构已经发生深刻变革,就必然出现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多样化、资源筹措的多元化、教育机会的开放化和高等教育质量的多元化。与此同时,与精英教育时代相适应的高校招生制度,就必然面临新的变革,高考的功能已从精英教育阶段的“选拔”性考试逐步向“区分”性考试转变,高校招生所具有的功能不仅仅要为高校选拔精英,还要区分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教育的对象④。由于高校办学定位和办学水平的差异,高校入学选拔制度不可能废除,部分重点高校招生还应严格选拔;但是,从总体上看,传统的以选拔为主要功能的高校招生制度,必将为日益多样化、灵活化、开放化的考试和录取方式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