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编号:1673—3851 (2006) 01—0083—04 中图分类号:G522.5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已从精英教育阶段步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高教园区建设可谓方兴未艾,形成了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浪潮。然而面临几万乃至几十万学生聚集的新形势,大学生的平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作为高校弱势群体的贫困生能否与其他同学一样学习和生活,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对高教园区来说,怎样充分发挥园区的特点,整合资源、理顺关系、建构新型的贫困生资助体系是学生成才和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教园区稳定的需要,已成为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1 高校贫困生的形成和基本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从总体上有大幅度提高,但由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地区发展不够平衡,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比较明显。同时,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确立,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体系还不够完善,在调节困难家庭的生活状况,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上,制度有缺陷,地区有差异,程度有高低。而在这种背景下的低收入家庭,想要培养一名大学生谈何容易。然而,中华民族尊儒重教的传统思想驱使许多贫困家庭,即使承受再大的经济压力,也要想方设法送孩子上大学,当然,想改变现状的利益化倾向也十分明显,于是家庭更贫,这便出现了因出身和家庭原因的高校特殊群体——贫困生。 随着高校招生和收费制度的改革,高额学费和生活费越来越成为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沉重负担,在这样的经济基础和家庭背景下,高校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状况不得不令人担忧。这批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偏远山区、中西部地区,有的是地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有的是家庭突然变故而引起的经济困难,但这批同学大部分比较善良、能吃苦,生活要求不高,进取心较强,有改变贫困面貌的精神。但同时,因经济压力大,因而学习上压力较大,身体上缺少必要的营养,心理上需要援助。 据统计,高校贫困生约占在校生的10%~20%,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比例为8%~10%,2004年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近2000万, 按经济困难学生为20%,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为10%的比例计算,全国约有400万经济困难的学生,其中经济特别困难的学生近200万。从北京、上海、浙江、广东、辽宁等地已先后建设的50多座高教园区的情况分析,少则几万人,多则几十万人。按这样的比例同比缩小,可见,在拥有现代化设施条件、传播知识和文明、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教园区,生活着成千上万个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有的甚至生活都无法自给和维持的贫困大学生。 2 建构高教园区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基础与优势 所谓高教园区,是在多种力量参与和支持下,多所高校在同一地域集聚,形成一定规模,它是高校在现行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产物,是一体化发展的城市新区。整个高教园区的高校之间有着极为广泛的联系,地域上的相容性、交流上的广泛性,为高校园区贫困生的工作采取新形式、建立新体系创造了良好条件。 2.1 办学集约化和资源共享性为建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提供前提 高教园区办学集约化是其显著特点。从物质形态上高教园区是一个完整的新区,高校之间是融合的,具有资源共享的特征,在这种新区兼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产业开发与传播、旅游观光等多重产业功能。在这样一个情况下,高教园区高校在根据自己的学科特色和发展目标不断发展的同时,学生事务管理包括贫困生工作在最大限度地趋于合作共谋,特别是对贫困生的工作理念、工作方法会带有高教园区的特色。同时,各高教园区都有政府设立的管委会等机构,这为交流工作、实现合作、形成特色创造了广泛的可能性,这是高校园区建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的前提条件。 2.2 格局开放性和功能城市化有利于资助工作的社会化 开放的格局,是高教园区建设中的一大特色。撤除了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藩篱,大学即是城市,城市即是大学,大学与外界能够持续地进行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交换。而对于贫困生,他们一般来自于边远山区、农村,他们对社会了解不多,一是缺乏自身社会化体验的经历,二是缺乏对社会深度、广度了解和分析的经济支持。与单门独院封闭式格局不同,一方面,他们接受教育和锻炼的客观环境扩展和优化了,个人自主发展的空间更大了;另一方面,与社会交流、碰撞和沟通频率增多了。在这样一种开放的格局下,贫困生自然地不断培养自己的社会性,而这种社会性的根本特点就是观念的社会性和行为的社会性,他们会在与社会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了解社会,调适心理,寻求解困途径。而高校则会主动出击,积极引导贫困生寻求社会的广泛支持,从而使资助工作具有社会性,工作的手臂得以延伸,方法更多,效果更好。 2.3 后勤社会化和服务人性化有利于助困渠道的拓展 高教园区的后勤服务实行社会化运作,管理主体由学校、后勤服务单位及社会有关方面共同承担,经过几年的运作和发展,高教园区后勤社会化对于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对学生的管理与服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后勤社会化必然带来竞争,竞争必然涉及到服务水平和利益分配,于是在高教园区内员工的服务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的需要便是社会化服务的内容,为师生服务的人性化理念得以确立。学校和后勤业主会进行广泛的联合设立各类公益项目,挖掘勤工助学岗位甚至于培育学生公司,这为贫困生助困渠道的拓展创造了广泛的可能性。同时,贫困学生参与后勤社会化的工作,参与为师生服务的劳动,并在劳动过程中获取报酬,在劳动中获得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