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被认为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在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当代大学生是利用电脑网络这一新技术的主力军,同时,他们在使用网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网络依赖问题也显得日益突出。 目前,不同学者在讨论“网络依赖”相关问题上曾使用过“网络沉溺”、“网瘾”、“互联网成瘾障碍”等不同表述,但基本上都阐述了“病理性使用互联网”(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PIU)的内涵;不同之处主要在于程度上的差别。 本文主要采用“网络依赖”一词来表述“病理性使用互联网”的涵义。 文献回顾 目前,国内已有较多关于“网络依赖”的研究,相关成果比较丰富,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研究对象来看:主要为中学生、大学生、一般青少年以及不具体指明的对象,其中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的居多。比如刘琳等人做了初中生自我概念与网络依赖行为的相关研究(刘林,2004);白羽等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内涵、成因以及提出了通过团体干预方法来消减网络依赖(白羽、樊富珉,2005);魏文风等以一般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讨论了产生网络依赖的青少年群体心理特征及其应对策略(魏文风、崔亮,2004);同时有些学者并不对具体的某类群体,而是笼统的讨论网络依赖,比如李一在分析网络沉溺的生成机制及对策时并没有指明具体的对象(李一,2002)。 2.从研究范围来看:有些专门讨论了网络依赖的相关问题;而有些只是在论述网络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时把网络依赖作为其中一个部分来讨论。前者如桑标等人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了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桑标、贡晔,2001),后者如谷淑香等人从多方面论述了网络社会的病态问题及其对策(谷淑香,2002)。 3.从研究方法来看:以单纯理论分析为主,实证调查研究不足,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基本上以现象描述为主,缺乏深入分析。有些学者对网络依赖的成因、状况的讨论往往缺乏实际数据的支持,有些学者在使用数据时则只是使用简单的频数比较。在已有的实证研究中,桑标、贡晔基于一项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比较规范,其主要讨论的是网络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桑标、贡晔,2001)。 4.从学科角度来看:当前研究涉及了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政治学等众多学科。社会学角度主要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研究网络行为,如王蔚对互联网聊天成瘾作了社会心理学分析(王蔚,2002)。心理学角度主要对产生网络依赖的心理特征作分析,并提出各种治疗纠偏对策,比如白羽、樊富珉分析了大学生网络依赖的心理特征,并提出用团体干预方法来治疗(白羽、樊富珉,2005)。教育学则主要从教育工作者如何搞好青少年及大学生教育的角度进行阐述,如李淑华讨论了信息时代大学生个性教育方略(李淑华,2003)。政治学主要关注网络依赖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如谷淑香讨论了网络社会的病态问题(谷淑香,2002)。 结合上述特点,笔者发现此项研究的薄弱环节在于实证调查的欠缺,以及对实证数据充分有效的利用。本文将从此环节入手,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实证分析展现当代大学生网络依赖的状况。文章将主要涉及三大问题:(1)不同特征的大学生在网络依赖程度上有否明显差异;(2)网络依赖程度不同的大学生在电脑网络行为及态度方面有否差异;(3)网络依赖对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否有负面影响及它们之间的相关程度。 概念界定及样本情况 1.网络依赖程度的界定 外国学者Young认为,病态赌博与病态互联网使用的内在特性最为相似,都是一种不涉及被摄入体内的成瘾物的冲动控制性障碍。根据此观点,她修改了病态赌博诊断标准并用于在线调查互联网成瘾问题。Young 根据修改后的病态赌博诊断标准制定的互联网成瘾的评定项目如下:(1)你是否迷恋互联网或其他网上服务,并在下线后仍然念念不忘?(2)你是否感到有必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网上寻求满足感?(3)你能控制自己是否上网吗?(4)如果减少了上网时间或停止上网,你是否会感到不安或愤怒?(5)你上网是否为了逃避问题或为了减轻无助感、犯罪感、焦虑、抑郁?(6)你是否欺骗家人或朋友以隐瞒你上网的频度和在线时间?(7)你是否为了上网而不惜冒失去某个重要关系、工作、受教育机会或谋职机会的风险?(8)你的上网时间是否总是比原先预计的长?Young指出,如果被试对其中5个问题答“是”,就被认为是“上瘾”。这一标准符合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因此可以区分出正常的互联网使用和病态的互联网使用(Young,1996)。 本文借鉴了Young的指标,并且对除第3个问题外的每个问题回答“是”的得1分,回答“否”的得0分;第3个问题回答“否”的得1分,回答“是”的得0分。在界定网络依赖程度上,本文把总得分为0~1的看作无依赖;得分2~3的为轻度依赖;得分4~5为较重依赖;得分6~8为严重依赖。当然这样的分组是为了在交叉分析时更加清晰直观,而在相关分析和方差分析时则一般利用网络依赖程度的原始得分,即把它看成是定距变量。 2.样本情况 本研究首先运用典型抽样方法在南京地区抽出6所高校(包括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药科大学和南京财经大学),然后在6所高校中通过随机抽样从每个学校抽取两个系,最后用整群抽样方法从每个系中抽取最终的调查对象。样本量500,问卷收回493份,经过数据输入整理,最后有效问卷467份,问卷有效率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