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把1999年开始且持续6 年的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紧密联系起来,并把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视为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的标志。理论界以马丁·特罗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为依据,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中国模式”进行多视角的评价。“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经常会出现大众教育冲击精英教育的现象,甚至有的国家(如意大利)的精英教育遭受毁灭性打击。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推进,我国的精英教育正面临着越来越深重的危机。”[1] “我国在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时变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学大众化’现状,其中一批精英型大学也涌入了大众化的浪潮,造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错位发展。”[2] “从国外的经验上看,我认为不应当由精英教育机构来承担大众化的任务。”[3] 此类评论可以一直列举下去。至于高校扩招幅度过大,造成教育资源短缺和教学质量下降的评论则更为普遍,不再赘述。 从现有观点看,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模式”的评价主要集中于三点:一是依靠现有教育机构扩大规模的所谓“内涵式发展”与国外经验不符;二是作为精英教育机构的大批重点大学在规模扩张中同时承担大众教育任务,冲击精英教育,造成高等教育大众化错位发展;三是大众化进程中规模扩张过快,导致教育质量下降。这实际上涉及几个问题:如何定义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哪种模式符合中国国情?大众教育与精英教育能否共存于同一所教育机构中?大众化速度如何衡量?回答这些问题,必须对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模式”进行深入分析。 一、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模式”的界定 我国教育界用“内涵式发展”、“外延式发展”这样的概念来区分高等教育规模扩张是依靠原有高校还是新建高校来实现的,并用以表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同模式。这是不够准确的。“内涵”和“外延”是一对反映概念的逻辑术语,“内涵”指某一概念所包含的性质,这种性质或用概念表达,或包含在概念中的,或对所指事物的概念是主要的;“外延”是指某一概念所确指对象的范围。按照马丁·特罗的理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质内容并非高等教育规模本身,而在于规模扩张所带来的高等教育结构和特性的变化。高等教育规模数量的扩张途径显然不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本质,因而不能作为划分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的指标。笔者用两个维度来反映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一是大众化中高等教育系统变化的主要特性,分为三个类型:内涵发展型,即大众化的主要特性是高等教育结构和内容的变化;外延发展型,即大众化的主要特征是高等教育规模和数量的变化;同步发展型,即高等教育数量和内容同步发生变化。二是大众化中高等教育规模的主要扩张方式,分为三种:内部扩张式,主要依靠原有高等教育机构内部规模扩张;外部扩张式,主要通过建立新的高等教育机构实现规模扩张;混合扩张式,指同时依靠内部、外部两种途径实现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两个维度的组合,理论上可以得出九种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根据笔者的界定,高等教育大众化“中国模式”属于典型的“混合扩张式外延发展型”。 国内对马丁·特罗理论的理解过多地关注于数字,以至马丁·特罗本人也疑问,我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会对15%的入学率如此感兴趣,并列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时间表[4]。而且总以美国外部扩张方式为参照, 只看到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内部扩张一种途径,忽略了第二种途径——外部扩张,步入认识上的一些误区。 在规模的主要扩张方式维度上,我国高等教育是典型的“混合扩张式”。内部扩张主要体现在以现有高校为基础,大幅扩大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并在现有高校内大规模开展在职继续教育和远程教育;外部扩张主要通过高职高专和民办高等教育的较快发展来实现(见表1)。 从外部扩张途径看,2004年与1998年相比较,全国本科院校数增长15.93%,高专高职学校数增长142.36%,高职高专在校生增长407.32%,相当部分是通过新建高专高职学校实现的。2004年,全国民办高等学校或成人高等学校达到228所, 在校生139.75万人,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187所,在校生105.33万人。高职高专和民办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途径之一。从内部扩张途径看,2004年与1998年相比,在学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分别增长266.37%、325.98%和230.19%,高职高专增长的一部分也是在原有高校内部扩张中实现的。 表1 1998—2004年全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关指标比较
资料来源:http://www.edu.cn/20010823/207271.shtml; http://www.edu.cn/20050728/3144984.shtml. 在高等教育系统变化的主要特征维度上,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属于“外延发展型”,即侧重在规模的扩大,而非结构、特性的变化。人们对大众化进程中高等教育结构在量的比较上关注较多,这显然是必要的。但从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的实质到美国乃至西欧高等教育大众化实践启发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发生的主要变化仅仅是规模的扩张,我国学者概括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在内涵上的11个变化[5] 在我国还远远没有实现, 与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相适应的朝着市场化机制发展的高等教育内部结构、特性和内容仍然基本停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时期,因而是“外延发展型”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