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6)02—0034—13 一、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财政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其中大学收费和学生贷款政策的实施是非常突出的两项改革。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可以在国家计划外招收少数自费生。学生应交纳一定数量的培养费”,同时指出,“要改革人民助学金制度。对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对确有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以必要的补助”。1997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实行了收学费制度,取消了本专科教育阶段公费生和自费生并存的局面。与此同时,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也经历了从人民助学金到人民奖学金(1983~1986年)、实行学生无息贷款(1986年)和国家助学贷款(1999年)多项政策改革,现已形成“奖、助、贷、勤、补、减”等多种资助类型构成的混合资助模式。 不仅在中国,世界上其他国家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也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著名教育财政学专家布鲁斯·约翰斯通指出,“在那些工业技术处于不同发展阶段、政治经济体制不同、高等教育传统也不同的国家之间,在欧洲大陆型、英国型、美国型、苏联型和混合型高等教育体制的国家之间,在高等教育无论是精英型还是普及化、是公立为主还是私立为主、是经费较充裕还是经费较紧张的国家之间,其高等学校财政与管理改革模式都具有相似性”[1]。高等教育财政与管理改革中,一类主要的改革就是用非政府投入弥补公共投入或政府投入。这包括:1.在主要或全部由公共经费支持的高等教育系统中开始收取或提高学费;2.收取全部或接近全部的食宿费用,或者用贷款取代曾由政府提供的生活费和助学金;3.鼓励主要依靠学费的私立高等教育机构的发展;4.鼓励部分教师和大学从事企业性活动;5.鼓励慈善性捐赠,用于设立基金,或用作学校的运行费,或设立学生奖学金。[2] 以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为代表的一些研究不断传递着以下信号,即穷人子女与富人子女相比获得了较少的高等教育机会,以公共财政支持的免费高等教育暗示着穷人向富人的逆向转移支付。世界银行研究报告显示,免费或过低学费的高等教育体制具有以下弊端:1.低的私人成本带来私人对高等教育的过度需求;2.收入分配公平的下降;3.高等教育较少的入学机会;4.资源使用的低效率和较高的生均成本。而实行高等教育收费和学生资助政策不仅可以增加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和教育经费,而且还可以促进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激励高等教育的内部和外部效率。[3] 有学者认为,接受高等教育的个人缴纳学费,然后根据个人和家庭经济条件的不同享受学生贷款是保障高等教育机会公平,使人们不会因为经济能力而被拒之于高等教育之外的合理且有效的手段。但也有学者认为,低收入家庭比高收入对于借贷会有更多的“风险厌恶”和消极情绪,因此,主要由学费和贷款构成的财政政策会挫伤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学的积极性。[4] 但无论如何,从世界高等教育财政和管理改革的趋势来看,收费并以学生贷款为主要资助形式的个人分担高等教育成本的格局已经成为发展主流。 那么,我国高等教育财政在经历了二十年的改革之后,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和资源分配的公平性是否得到了有效地促进呢?本文试图通过实证研究对此问题进行检验,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杨东平主持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公平问题研究》得到三个关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主要结论:一是城乡差距正在改善。虽然城市学生高考入学机会仍然大大高于农村学生,但这一恶化的趋势在减小。二是阶层差距正在凸显。具有更多的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优势阶层子女得到越来越多的学习机会,较多地分布在重点学校和优势学科。三是大学教育机会是高中教育的扩展和延续。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大,高中教育的发展滞后,成为影响高等教育机会获得的最为狭窄的瓶颈。 丁小浩利用1991年和2000年全国城镇居民家庭入户调查的数据,对1990年代高等教育机会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发现:1.高等教育机会在各收入组中更加均等。2.从1991~2000年家庭户高等教育净入学率增长的程度看,低收入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得到改善。3.与1991年比,2000年来自户主文化程度相对较低的家庭的高校生的比例有显著上升。 国外的研究也发现,不同家庭收入群体的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普遍存在差距。[5] 对此现象,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长期家庭因素带来的学习能力的差距,二是短期意义上的经济能力约束。[6] 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可以通过干预个人财务状况来缓解短期意义上的经济能力约束,促进入学机会和资源分配的公平。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高等教育财政政策(学费和学生资助)对于短期意义上经济能力约束的缓解,进而对入学机会和资源分配公平性促进的效果以及长期因素导致的学习能力差异和短期经济能力约束的不同作用进行实证分析。 二、研究样本、数据和主要变量 本研究项目于2004年6月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在校生, 对其经济情况和获得资助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方法, 共发放问卷18000份,回收问卷15536份,回收率达到86.31%;处理后的有效样本数为15294,占回收问卷的98.44%。调查涉及的学校总计18所。从学校隶属关系来看,教育部和中央部门高校10所,地方高校8所。从学校专业类型来看,综合类院校2所,理工类2所,农林类2所,医药类2所,师范类2所,语言类2所,财经政法类3所,艺术类1所,民族类1所,地矿类1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