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管理体制,体现为权力在各管理阶层和高校内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以及他们之间的权力作用关系。这种分配的模式和作用关系,即构成权力结构。高校内存在的最主要的权力结构形式就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二者在冲突中协调、在稳定中变化。对高校内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冲突研究,过去多是从内部的管理体制、权力运行模式的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而本文从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主体发展状态这一视角出发,探究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存在的必然性及其冲突存在的物质、制度、文化诱因,并根据这些影响源给出构建协调管理机制的建议,以期有助于我国高校管理体制和权力运行模式的变革。 一、高校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冲突根源分析 1、高校的内在组织结构特征决定了其冲突的必然性 高校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组织,始终处于“有组织的无序状态”中。高校是一种按照科层方式组织起来的教育机构。高校内的职位按照等级组织起来,有明文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管理人员有固定的薪水和有程序的升迁制度。这种建立在科层基础上的管理的等级性,决定了高校内部的“有组织”状态。同时高校还是以学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是不同专业的集合。由于每个学科专业都有自己特殊的知识体系、思维模式和研究方法。这种复杂的专业独特性,决定了高校内的“无序”状态。正如伯顿·克拉克所说:“大学内的基本活动是学术性活动,而学术活动是根据学科来进行组合的,由此形成分裂的专业,相对松散的组织结构,并不太严格的学院或学部、系或讲座层次。”[1] 可以说,高校作为一种“松散结合的系统”,既不是单一的社团组织,也不是单一的科层组织,而是两类组织的统一体。这个统一体的社团组织行使的是以“学术自由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学术权力,科层组织行使的是以“工作效率化”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行政权力。二者以其合理的必然性共同存在于高校这一统一体中,由此决定了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的必然性。 2、高校权力冲突存在的物质、制度和文化诱因 高校中的权力冲突问题不是高校内部单一层面的权力问题和理论概念,而是高等教育与一个国家社会、经济、科技及民族心态相适应的、具有未来社会先进特征的动态过程,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模式。权力冲突的发展变化要受到物质、制度和文化三方面的影响,这是由显性因素向隐性因素渗透贯穿的影响过程。 (1)高校权力冲突存在发展的“物质”诱因。职业社会地位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人们对此项职业的选择和认可。职业社会地位是指社会根据职业任务的重要性和对职业能力的评价所给予的社会地位与敬意,以及相应的工作条件、报酬和其他物质利益。其中工资待遇和职业声望是衡量一个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高校中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的主体,分别是以教学科研为主的教师和以行政管理工作为主的行政人员,一方面,他们之间的收入差距在扩大,另一方面,他们的职业社会地位却相差很远。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许多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加了办学经费,提高了教师的课时费,在福利和补贴方面对教师有一个很大比例的倾斜;而行政人员的收入却无明显改善,同时由于专业技术职务晋升难,同等学历的教师和行政人员的收入差距在短短几年不断扩大。1999年7~8月,许欣欣在全国63个城市对2599名16岁以上的城市居民进行了一次抽样问卷调查,请被调查者根据各自的主观感觉对69种职业进行评价,每个职业价值分为五个等级,最后得出了最近的中国城市居民的职业声望量表[2]:其中,大学教授排名第三,职业声望得分90.1;党政机关领导干部排名第九,职业声望得分85.7;党政机关一般干部排名37,得分73.3。2003年11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专家公布了一份综合了7次职业声望调查的中国职业声望排行榜。调查结果显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包括科学家、大学教授、工程师、医生、律师等职业,一直稳居职业声望等级的绝对上层;机关企业办事人员大致位于职业声望等级的中间位置。事实上,高校的行政工作不能等同于党政机关的行政工作,而作为一种职业,它的专业性之弱,几乎让人忘记了其职业意义。同时,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性质决定了其工作业绩主要体现在整体业绩中;而教师的教学成果与个人密切联系在一起。这种缺乏独立性成果的工作性质,使得社会对其评价要低于其实际的工作贡献。由此可以看出,高校教师与行政人员在工资收入和职业声望上都有很大的差距。而近年来不可忽视的一个现象是:行政人员的学历水平提高很快,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行政人员比例大幅度提高。如果二者的职业社会地位仍停留在这样一个较大的差距内,如果高校薪酬政策仍过度地向教师倾斜,一方面会挫伤行政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动力不足、管理效率低下;另一方面形成不平衡的心理状态,从而加大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冲突,破坏其内在相对和谐,影响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运行。 (2)高校权力冲突存在发展的制度诱因。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缺失专业资格制度而造成的专业化程度不足和高校内教师专业自主权的相对弱势,是造成高校内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冲突的内在制度诱因。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都开始研究“教师专业化”问题,认为这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但是,这些观点只看到了教师专业化在教育领域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但却忽视了大、中、小学校中行政工作专业化的意义,忽视了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资格制度对高校发展的长远作用;有的学者将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也纳入“教师”的性质范围中,将二者的专业化笼统地划归为一体,而事实上行政管理人员与教师无论在“知识的空间化”还是在“训练的规范化”上都有显著的差异。因此,这些观点都忽视了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忽视了行政人员的专业资格制度,结果使行政人员不能在工作中限定自己的活动空间与范围,不能接受长期的规范化训练从而掌握专业化程度较深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技巧,造成高校内权力结构的许多问题。如高校内权限不清、职责不明、效率不高;内部权力过于向行政管理偏移,削弱了学术权力的发挥,高校学术人员在决策中的权威作用受到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