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作为一种测度和甄别人的社会活动,其原始目的似乎与经济毫不相干。与教育、文化、政治等其它社会要素相比,经济与考试的关系更为疏远,考试的经济性质也因此不甚显著和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考试对经济发展不起作用。相反,随着考试制度的完善及其在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普遍地运用,考试的经济性质越凸显,经济功能就越强大。考试使用范围和规模若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形成一条考试产业链,与考试有关的各种产业都被带动,并直接从考试活动中获取经济利益。作为各自社会的重要考试制度,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都通过考试产业的形成发挥了可观的经济功效,进而形成各自社会的考试经济。 一、科举经济 科举由于吸引了当时几乎所有读书人参加,是古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经济兴奋点”,因科举而形成的“科举产业”,使得科举经济兴旺发达。科举经济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政府针对科考的直接开支。作为国家的“抡才大典”,科举所需经费都由政府从国库支出,各类费用名目繁多,构成一笔巨额开支。以清代为例,用于科举考试的费用支出,分为常例开支和临时开支。常例开支名目不下百余种,大体可分为四部分:乡会试士子的路费;考官的路费;科场经费;考试后的宴赏。其中,科场经费所涉名目极多,包括增修、刊印《科场条例》费用、颁发考试用书费用、贡院修缮费用、科场的生活、办公用具费以及官吏兵士的饮食费用等。宴赏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不仅乡会试的正副主考、监临等官皆有物品赏赐,及第举人、进士也各有物品及旗匾银之赏。临时开支虽无定数,多由皇帝临时决定,但其所需费用亦不容小觑。例如:为安抚、笼络士子,对落第举子往往据其路程远近赏赐一定数额的盘费银,对老年落第者更有专门的物品赏赐和嘉奖;考试时如遇气候变化如雨雪骤降,也会发放面氅衣、姜汤、茶饼、木炭等;为鼓励兵士严加搜检,有时还特设搜检奖励,每搜得一名夹带者,赏银两若干;对参加制科选拔的举子,也有一定数额的银两或物品赏赐[1]。参加科考的举子和考场兵士之众,以及各类费用名目之繁,构成了科举考试的一笔可观开支。此外,政府还需支出一笔不小的科举档案即各类“科举录”的刊刻印刷费。自唐代由私人编纂记载历科进士的登科记以来,各朝政府刊刻印刷各类科举录便成惯例。科举录,包括进士登科录、进士同年齿录、进士履历、进士履历便览、进士题名碑录、会试录、会试题名录、会试同年齿录、会试同年履历便览、乡试录、乡试题名录、乡试同年齿录、乡试同年履历便览等。明清两代,对科举录的刊刻更是相当郑重和正规。以科举存在时间之长,开科次数之多,所涉省份之众,各类科举录的数量之巨可想而知。据刘海峰估计,仅明清两代便至少有5400种科举录,[2] 刊刻如此之多,委实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与考试相关的产业经济。就科举经济而论,政府开支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由科举而带动的各项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才是科举经济的支柱,各项产业最兴旺者当推印刷业。在近世以前,用中文记载的文献数量比任何别的文字的文献都要多。刘海峰认为,中国书籍的增加和印刷术的普及与科举制的推动是密切相关的。如宋人岳珂所说:“自国家取士场屋,世以决科之学为先,故凡类条目,撮载纲要之书,稍可以便检阅者,今汗牛充栋矣。建阳书肆,方日辑月刊,时异而岁不同,以冀速售。”[3] 清代学者龚自珍在谈及八股文时也曾说:“今世科场之文,万喙相因,词可猎而取,貌可拟而肖,坊间刻本,如山如海。《四书》文禄士,五百年矣,士禄于《四书》文,当选万辈矣,既穷既极。”[4] 无论是出题用书《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还是各类参考资料、科考试卷、八股文选本和稿本、闱墨等,这些难以计数的科举文献之需求量在漫长的科举时代的任何季节始终长盛不衰,从而使印刷业成为科举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还有许多其他行业一到考试季节也能财源广进,商机无限。有诗为证:“缎号银楼也快哉,但能管事即生财,休言刻下无生意,且等明春会试来。”[5] 说明省城和京城的买卖,每逢乡试或会试年便非常兴隆。据曼殊震钧的《天咫偶闻》所载:“每春秋二试之年,去棘闱最近诸巷,西则观音寺、水磨胡同、福建寺营、顶银胡同,南则裱背胡同,东则牌坊胡同,北则总捕胡同,家家出赁考寓,谓之‘状元吉寓’,每房三五金或十金,辄遣妻子归宁以避之。东单牌楼左近,百货麕集,其直(即值,笔者注)则昂于平日十之三,负戴往来者至夜不息,当此时人数骤增至数万,市侩行商,欣欣喜色,或有终年冷落,藉此数日补苴者。”[6] 可见,大试之年,科举带来的商机是十分巨大的,不仅带动了房屋租赁业,而且考生应考和生活所需百货业,亦可趁机提价,大赚其钱。即使平时生意冷清,在考试前后数日也可扭亏为盈。此外,为支持举子应考,各地还设有许多“贡士庄”“兴贤庄”或“宾兴会”之类的机构,各省在京城也设有众多会馆,对各地房地产业的发展也是一股不小的动力。而且,科举经济远不止这些内容。例如,在科举揭晓后京城里会举行“迎状元”活动,魏元旷在《南宫旧事》曾载:“凡得鼎甲省份,是日同乡京官,开会馆,设宴演戏,后请以前各科鼎甲,迎新状元,其榜眼探花亦如之。鼎甲传胪,用大红长条贴门,与得试差同。”[7] 科举后的设宴、演戏等经济活动与当今高考后的送礼请客、谢师宴、在电台或电视上点歌祝贺,实在有着惊人的相似,都带动了娱乐、餐饮及其他相关行业的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