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9468(2006)02—0024—10 一、关于入学规模和机会均等的两个猜想 20世纪以来,教育规模的扩大是世界性的。在教育规模扩大过程中,学生的社会经济背景对教育机会均等性的影响是否存在变化?存在什么样的变化?换言之,教育机会均等化的程度能否通过教育规模的扩大得到改善?在探讨这些问题的时候,学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假设:拉夫特瑞(Raftery)等人1993年提出的所谓“最大化地维持不平等”假设(Maximally Maintained Inequality,下文简称MMI[1];卢卡斯(Lucas)2001年提出的所谓“有效地维持不平等”假设(Effectively Maintained Inequality,下文简称EMI)[2]。 拉夫特瑞等人1993年对爱尔兰的中等教育规模扩展与机会均等关系进行了研究。爱尔兰的中等教育在20世纪一直稳定扩展,特别是到了1960年代后半叶更有一个急速的扩张。拉夫特瑞等人的研究发现,随着规模的变化以及一系列带有均等化意义的教育财政政策的实施,家庭背景对教育机会的影响在减弱,但是阶层之间的屏障并没有消失。拉夫特瑞等人因此提出了MMI理论。其核心观点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首先,持续增长的教育规模并不必然会改变家庭社会地位对人们所获得的教育机会的影响。第二,当受教育机会的快速增加超过了社会的总需求时,教育系统中的不平等程度不会减少。只有当高阶层的教育需求已经达到了某种饱和——或是说已经达到了该级教育水平的“最大化”,特权阶层和弱势群体之间入学机会的差异才可能减小。否则,入学机会的变化可能会是相反的情况。那些社会经济地位高的父母总是会寻找各种方式,使其子女教育机会最大化。 MMI理论问世以来,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MMI提出的“当某级教育水平已经普及后,家庭的社会经济背景对该级教育机会的影响将减少并可能消失”的观点,受到了来自卢卡斯等人的质疑和批判。卢卡斯认为,由于没有考虑到教育内部存在的质量和类型的差异,所以MMI 不能揭示家庭社会经济背景与教育机会之间的深层关系。卢卡斯进而提出了EMI理论。他认为当数量的均等在某个教育层级实现后,应该考虑质量的不均等。社会经济处于优势的成员无论在何时何处都会确保他们自身和子女教育机会的优势。如果教育机会在数量上的差异是明显的, 那么优势阶层将获取数量上的优势;如果教育机会在质量上的差异是明显的,那么优势阶层将获取质量上的优势。只要某个特定的教育程度还没有普及,处于社会经济状况优势的阶层将使用各种资源来确保获得该程度的教育。一旦该层次教育变得普及了,他们将使用他们的能力确保数量类似但质量更好的教育。 EMI和MMI都强调了家庭之间的社会阶层的竞争,都认为对于没有普及的教育层级而言,家庭社会背景的影响是显著的。但是他们的分歧也是显而易见的。MMI认为对普及化的教育层级,家庭背景的影响可以为零;而EMI认为,对于任何已经普及的教育,竞争将围绕教育的类型和质量出现,不平等不仅不应该是零,而且还不应该是不显著的。 教育机会的概念应该涉及不同层面的内容。我们不妨将教育机会均等的概念区分为以下三个层面:第一层次是关于某级教育参与状况的研究。例如通过人们的受教育年限或者某级教育的入学率在人群中的分布状况考察教育机会的均等性。这层分析关注的是教育发展的数量层面的均等化问题。第二层次是对不同质量和类型教育的参与状况的研究。例如按照类型将高等教育分成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的参与情况;按照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或者享有的社会声誉将高校分成不同质量等级的高等院校,考察其机会均等化的情况。与第一层面的研究相比,这个层面聚焦于质量的差异而不仅是数量的差异。第三是关于教育结果平等化的层面。例如研究教育的收益(可以包括就业机会、职业、收入等)在人群中的分布。MMI的关注点聚焦于第一个层面,而EMI关注的是第二个层面。MMI和EMI都具有自身的价值,它们分别阐述的是对方所没有揭示的层面。将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有助于从不同层面更深刻地认识中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展和机会分布的变化。 二、中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研究的实证发现 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一直在增加。入学规模的增加无疑提供了更多的高等教育机会。随着规模的增大,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在不同社会群体中的分布状况是如何变化的?规模的扩大是否弱化了家庭经济背景对入学机会的影响? 本研究将从两个方面为以上问题提供实证研究的发现:首先,在不考虑高等教育内部质量分层的情况下,通过对城镇居民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研究看均等化程度的变化;第二,通过对不同质量的高校进行分层,从在校生群体社会经济背景的构成看高等教育机会分布的变化。 (一)不考虑质量因素时城镇居民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布的变化① 本部分使用由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1年和2000年城镇居民入户调查数据,对年龄23岁以下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包括接受过或者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家庭成员(以下简称“高校生”)的家庭社会经济背景的构成进行了分析。从图1和图2不难看出,“高校生”在不同收入组中分布的变化情况。图2中,横轴以升序的方式表示“高校生”家庭经济背景状况,纵轴表示“高校生”累计百分比。假如不同经济背景的成员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完全均等,则“洛伦兹曲线”应该是45度角的直线。图2表明,从1991~2000年,洛伦兹曲线更加接近于45度角曲线。同时我们仿照基尼系数的做法,定义“高等教育机会基尼系数”。系数取值为0和1之间。系数为0时,高等教育机会在各收入组中绝对均等。当系数增加时,均等水平减少。通过计算可以知道,1991年和2000年的“高等教育机会基尼系数”的取值分别为0.4746和0.1520。这些分析表明,“高校生”在不同经济状况人群中分布的均等性有了明显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