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杰出教育家西奥多.姆.赫斯伯格(Theodore M.Hesburgh)神父曾经这样说过:“大学是所有社会机构中最保守的机构之一;同时,它又是人类有史以来最能促进社会变革的机构。”① 大学乃至整个高等教育系统的呆滞现象俯拾即是,同时,高等教育本身又经历着千变万化,而且还牵动了其他社会领域的变革。高等教育的国际移植就是引起高等教育系统变革的因素之一。 一、高等教育:国际移植与变革 高等教育形式和观念的国际移植是高等教育变革的主要途径之一。对接受国来说,通过这种途径引起的重大变革主要有两种形式:外部强加的变革和自愿引进的变革。 (一)外部强加的变革 在殖民主义统治下,外部强加的变革比较普遍。譬如,在19世纪、20世纪,英国和法国把本国的模式移入到了各自的殖民地。印度、牙买加、加拿大和加纳这些英国的殖民地,在移植英国高等教育模式后,其高等教育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院校在任命教职员工和选择学生方面拥有自主权;为培养公共行政官员而实施通识教育,甚至是古典教育。而在法国的殖民地,如泰国、突尼斯和特立尼达,移植的结果是:建立了一个国有化和集权化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个系统装备齐全,致力于推动行政上整齐划一的结构,例如国家教育部的设立和文职人员的录用。 纵观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我们会发现:其高等教育系统最基本的变革——即现代系统的建立是在殖民主义统治下移植国外模式为肇始的。 这种案例在非洲大陆随处可见:“大多数非洲大学是新近从欧洲移植而来的。它们创建于殖民统治的最后一段时期,用的是宗主国的资金,遵循的是宗主国规划者的意见。即使有一些非洲人的意见得到了采纳,他们本人也是殖民主义教育或宗主国教育的产物。”在这些国家,国际移植的影响根深叶茂:先进的殖民主义强权国家用其界定的现代化的含义,在非洲大陆上强制推行其所谓的“现代化的高等教育系统”,并通过这种手段建立起殖民主义教育体制,这种体制提供了特有的分工形式、观念体系和权力结构,从而决定这些国家高等教育的目标和实施方针。一个新生国家的高等教育系统深深地烙上了从一个或多个国家脱胎而来的“遗传印记”。② (二)自愿引进的变革 自愿的引进是高等教育变革的另一条基本途径。美国和日本的高等教育系统均是很好的例证。 在美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早期,它不仅深受早期移民带入新大陆的英格兰文化的影响,而且还深受18世纪和19世纪仿效苏格兰的改革者的影响,如美国第一所学院——哈佛学院是以英格兰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为样板的,而威廉和玛丽学院的建立则更多地受到苏格兰大学的影响。同时,在许多方面它还深受德国风格的影响,一些美国学者和考察者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亲历德国大学后,把他们的经验带回了美国,使美国的高等教育观念、课程体系以及教学组织模式,留有深深的德国痕迹。 日本,正如天野郁夫所说:“我们的分析必须从这样一个事实开始:日本是以西方大学为样板而建立起自己的高等教育系统的。”③ 明治初期被称为日本的第一次起飞,伴随着经济起飞的是西洋化的过程。1872年8月明治政府颁布了近代教育史上第一部教育法规——《学制》,它完全因袭了法国模式,实行中央集权的大学区制,但在学习年限、教学科目和内容上,又以美国和德国模式为范本。为了迅速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成果,明治初期,政府曾高薪聘用外国专家亲手传授技术和经验。据统计,明治初期日本从国外聘请的各类专家总计达8000余人,1868—1874年,有550余名学生留学海外;④ 二战后,日本进入第二次起飞,主要得益于美国的扶持。日本现代教育体制的确立——《教育基本法》的制定与颁布的依据之一就是:美国占领当局的《美国教育使节团报告书》,它是1946年后日本教育制度改革的蓝本。 (三)国际移植与本土化 强制性的引进一般涉及面很广,因为宗主国的执行人员拥有很大的权力来推行他们组织高等教育的理念。此外,他们对整个高等教育系统应具的模样已经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即使他们也意识到尚有一个适应新环境的问题;而自愿的引进往往是零零星星渐行渐进的。在这种情况下,在决定该从国外引进哪些东西,如何进行实验,以便创造出一个合适的系统方面,当地人们的需求和期望则有更大的影响力。无论是以上哪种情形,由国际途径产生的变革最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如何使国外的组织形式适应本国环境和传统?⑤ 强制性移植如此,例如伊朗和印度,“随着西方教育制度移植到伊朗,人们就期待这个制度会兴旺,会有助于发展,并解决我国现有的社会、经济问题。可是这些期待的东西,并没有实现。”⑥ “不管是伦敦大学、牛津大学抑或是剑桥大学,他们不能在印度的条件下被复制出来,印度本土环境中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特性和传统也改变了高等教育制度的结构和运作”。⑦ 自愿移植更是如此,例如美国和日本,“德国的模式在美国得到了最有意识的模仿,但其结果却很少具有德国性”,⑧ “日本人对德国大学的模仿是有高度选择性的,他们改造大学,为的是适应自己民族的需要”。⑨ “按照日本的方式,根据自己的好恶”(川端康成语)来作出选择,然后日本化。只有“外来”形式中适应本土环境和传统的那一部分才被吸收和改造。再如澳大利亚,在其殖民地时期,其高等教育可以说是大英帝国教育的翻版和移植,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了英国的教育模式,深深地打上了殖民地教育的烙印。1901年澳大利亚摆脱了漫长的殖民统治,成为英联邦自治领地之后,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走上了一条借鉴胜于抄袭,改造多于模仿的道路。通过对国外教育思想和办学经验的吸收、 改造和消化, 并结合本国国情, 澳大利亚逐步创造和建立了具有其自身特色的现代教育制度, ⑩ 其中高等教育供款计划(Higher Education Contribution Scheme)就是其高等教育国际移植与本土化结合的比较好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