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F08;G40—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870(2006)01—0014—04 一、引言 1997年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教育普遍实行了由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分担部分培养成本的制度,即高校收费制度。20世纪90年代期间,学费收入在高等教育经费来源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特别是1997—2000年间,高等学校的学费水平增长较快。如图1所示:1996—1997年、1997—1998年和1999—2000年学费增长率在25%左右,1998—1999年有一个较大的增长,约为44%。之后,2000—2001年、2001—2002年学费的变化基本较平稳,学费增长率为8%左右。
图1 1996—2002年的年生均学费增长率 学费水平的增加,使得居民的支付能力受到了挑战。图2的数据表明,普通高等学校的平均学费水平在1999年时超过了农村居民的人均纯收入,在2002年学费达到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170%,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例达到了55%左右。
图2 1996—2004年学费与居民收入水平的比较 学费的增长和居民支付能力面临的巨大压力之间形成矛盾,带来了极大的社会反响。这反映在每当新学年来临时,来自媒体方面的大量的关于低收入家庭子女入学问题的各类报道。事实上,我国的学生资助制度一直是教育财政政策关注的焦点问题,经济困难学生也一直是公共财政和高校财政资助的对象。低收入家庭子女可以通过获得学生资助而降低实际支付给高等教育的费用,只要资助能够满足低收入者的需求,就可能抵消大学收费带来的经济压力,并且可以实现资源分配从高收入人群向低收入人群的转移。如果人们认为大学收费过高,一个直觉的判断就是学生资助没有满足低收入群体支付高等教育的需求。那么近年来,个人的高等教育支出到底有多少?不同收入群体的私人教育支出的差异有多大?不同收入群体家庭的贡献(支付能力)有多大?不同收入群体的学生的资助需求如何?现有的学生资助的数量和结构如何?现有的学生资助是否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资助的需求?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二、调查数据和样本 本研究在全国范围内抽取了18所本科高校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体现样本的代表性,本研究在学校类型上进行了分类抽样,在学校内部进行了分层随机抽样。样本高校中,按所属部门分类,教育部和中央部门所属高校10所,地方高校8所。按学科类型分类,综合类院校2所,理工类2所,农林类2所,医药类2所,师范类2所,语言类2所,财经政法类3所,艺术类1所,民族类1所,地矿类1所。但从学校分布地区来看,东部高校共15所,占据了多数;中部高校1所,西部高校2所。此次调查的中西部地区代表性不强。 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8000份,清洗后的有效样本数为15294份。调查时间是2004年6月。分析层次为学生个体。该样本对于公办高校本科生群体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本研究把样本学生分成5个收入组群,对高等教育的私人支出、家庭贡献和资助需求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比较分析,主要研究发现分述如下。 三、高等教育的私人支出 高等教育私人支出包括必需支出和选择性支出。必需支出指因接受高等教育而产生的个人基本无法选择的支出项,包括学费①、住宿费、伙食费,购买教材、课本和资料的费用、文具费、班费,以及因转专业、补考、重修和退课产生的费用②。 本研究发现,样本高校生均个人总支出在2003—2004学年约为14900元。必需支出项生均约为9800元,分项支出如下:减免前的生均学费支出约为5420元,减免后生均学费支出约为5327元,住宿费平均约为912元,为上学发生的伙食费约为2704元,教材、书本、资料、文具费平均每个学生支出约646元,班费等杂费平均每个学生支出约147元,转专业、补考、重修、退课等费用平均每个学生支出约28元。选择性支出生均约为4800元,其中辅修或双学位专业学费约190元,课外学习班费用约211元,购买手机及其它电子设备的支出约803元,用于购买计算机的费用约1331元,花费在电话、通讯和上网等项目的费用约460元,回家往返路费约409元,用于个人生活、娱乐和交往的支出约710元,其它支出约98元。 那么,不同收入群体的私人教育支出是否有差异?差别有多大?本研究将私人教育支出项目按收入进行了分组比较,见表1。表1的数据表明,20%最低收入群体的必需支出平均约为8677元,选择性支出平均约为2420元;20%最高收入群体的必需支出平均约为11246元,选择性支出平均约为7940元。20%最高收入群体与20%最低收入群体的必需支出差额约为2569元,选择性支出差额约为5520元。这说明不同收入群体的私人教育支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选择性支出上。对细项的分析表明,住宿费、教材书本资料文具费、班费以及补考重修退课转专业费用的支出在不同收入群体间基本没有差异,这几项都是为求学发生的基本支出。其中,学费减免额度随收入水平的提高明显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