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06)01—0065—06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也凸显出来。为此,我国从1989年开始试行高校收费政策,并逐年提高缴费标准。截至目前,高等学校的生均学费已接近5000元,这对许多困难家庭来说,已是一笔不小的负担,那么,继续提高缴费标准会不会损害教育公平性和社会福利呢?早在1960年,约翰森就指出,提高高等教育的缴费标准,虽有利于解决教育经费短缺问题,但不利于实现教育公平性和社会福利目标。① 从实证的角度,豪耐克和威尔② 以及罗斯和斯尔森③ 都支持了这一结论。在我国,多数学者也基本持类似观点④。只有部分学者认为,提高缴费标准对教育公平性的影响是不确定的⑤。这些研究都注意到,在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低收入阶层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相对不足,但忽视了在分配悬殊的情况下,低收入阶层可能会出现付费能力的绝对不足,并对低收费政策缺乏反应弹性,从而使其公平目标落空。 本文首先运用统计分布原理,分析了在不同情形下,不同收费政策对于改善教育公平性的理论效应。进一步,文章通过实证分析,指出在我国当前社会分配较为悬殊的情况下,低收费政策并不能明显提高低收入阶层的教育机会,相反,适当提高缴费标准,并辅以完善的资助体系,能够更有效地改善高等教育的公平性。以此为基础,本文还对不同收费政策的福利后果进行了比较,其结论是,与低收费政策相比,适当提高缴费标准更有利于提高高等教育的社会福利水平。本文的分析结论可为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不同收费政策对教育公平的理论效应 1.对高等教育失学概率的统计描述 根据莫迪尼安尼的消费理论,家庭对高等教育的付费能力不仅取决于当期收入,还取决于累积财富。而目前国内研究主要局限于前者⑥。 高等教育是家庭储蓄的主要目的之一,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家庭会将所有储蓄以及当年新增结余,首先用来供养子女上学,然后再考虑他用。如果家庭的人口数为n,人均储蓄为W,人均年收入为R,人均年消费支出为C,家庭倾全力供养一个四年制大学生,那么家庭对高等教育的付费能力为:
(1) 假设1:在社会分配不均的情况下,人均参数值W、R和C呈正态分布特征。由于正态分布是对社会经济现象最好的统计描述,所以这一假定具有现实意义。此外,现代社会的家庭规模正趋于稳定,比如2003年我国城乡家庭的户均人数基本为3—4人,所以假设2:家庭人口数n为常数。由此,X是W、R和C的线性组合,根据统计学原理,X也应符合正态分布特征,假定:X:N(
,σ[2]),其中,
为家庭付费能力的平均值,它越大,表示居民整体的付费能力越高;σ为标准差,它越大,表示贫富悬殊导致不同家庭间付费能力差异越大。 对家庭来说,高等教育的实际支出不仅包括学杂费,还要包括学生在读期间的生活开销。尽管由于家境不同,高校学生在生活开销上有较大差别,但总的来说,作为没有收入的消费阶层,大学生的生活还是比较节俭的,另外就某些基本生活开销而言,即使学生再困难,也是无法节省的,具有很强的刚性。所以我们假设3 :在高等教育支出E中,生活开销
为常数,唯一可变的是学费F。 在没有外部援助的情况下,如果高等教育的实际支出超出家庭的付费能力,居民将丧失受教育机会,所以高等教育的失学概率:
(2) 由上式可知,
,即p是F的增函数,它直观地验证了,随着缴费标准的提高,更多居民将失去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作为正态分布的累积函数,失学率p随缴费标准的提高呈S形变动趋势,如图1所示。 如果居民间付费能力的差异越大,那么这种S型特征就越明显。 2.不同收费政策对改善教育公平性的理论效应 为增加贫困阶层的入学机会,政府有两种选择:一、实行低收费政策,以减少贫困阶层的教育负担,但同时也减少了富裕阶层的负担,由于经费减少,政府无力再对贫困阶层实施额外的资助,这时居民付费能力曲线为图1中的实M曲线;二、与此相反,政府实行高收费高资助政策,以增加富裕阶层的负担并减少贫困阶层的负担,这等同于,前者付费能力的降低和后者付费能力的提高,这时居民的付费能力曲线,将变成虚N曲线。下面讨论这两种政策的效应。 情形1:如果初始时教育支出接近于居民付费能力均值
,比如为E[,3],对应的失学率为p[,3],此时实行低收费政策,将学费由F[,3]降至F[,4],教育支出将由E[,3]降至E[,4],对应的失学率大幅降至p[,4],政策效应非常显著;情形2:如果初始时教育支出远高于居民付费能力均值,比如为E[,5],对应的失学率为p[,5],此时将学费下调同等幅度,由F[,5]降低至F[,6],那么失学率只会略降至p[,6],政策效应很不明显;情形3:当教育支出远低于付费能力均值时,比如为E[,0],将学费下调同等幅度,由F[,0]降至F[,1],失学率也只能略微下降,由p[,0]降至p[,1],政策效应同样不明显。究其原因,在低收费政策下仍负担不起高等教育的家庭往往是社会最为贫困的家庭,他们不仅存在对高等教育负担能力的相对不足,往往还存在绝对不足,对低收费政策会缺乏反应弹性。可见,相比而言,只有在教育支出接近于居民付费能力均值时,低收费政策的效应才会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