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的产业合作自1980年代后期从传统产业起步,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步入高科技产业,在2005年连、宋相继登陆后又涉入农业与旅游业,那么下一个热点领域在哪里呢?笔者以为在教育产业。从粤台两地高校发展比较可看到两岸教育产业合作的利多空间,相互开放教育服务贸易可望给两岸相关业者带来双赢的前景。 一 区域经济合作基于客观存在的地域分工、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中国的大陆与台湾十几年来经贸关系发展的实践证明,正是资源、分工、优势、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与互补性,导引着两岸产业合作不是“渐行渐远”而是“愈走愈近”,仿佛在循着一条可以“干预”但却难以“颠覆”、虽迂回曲折但仍勇往直前的自然轨迹。那么两岸教育产业之间也存在着这种差异与互补性吗?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得到答案。 鉴于大陆与台湾两地幅员、人口、经济规模等差异太大,恐被指缺乏可比性。本文特选择与台湾发展程度、经济规模、地域、人口等“综合可比性”相对较强的广东省,来作为与台湾高等教育发展现状进行比较的“参照系”,看看粤台乃至两岸教育发展有无结构差异、差异在哪儿、程度多大、是否齿合,由此找到双方互补与合作的空间。通过比较(见表1)可见: 表1 粤台两地高等教育发展现状比较(2004)
数据来源:《九十三学年度教育统计年鉴》,台“教育部统计处”,2005.01; 《2004年广东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广东省统计局。 1.从地域和人口规模看:台湾的陆域面积为广东的1/5左右,人口为其1/3.66左右。两地差异达数倍,按理说广东的高教规模应超过台湾。 2.从高教实际发展规模看:跟地域和人口差异相反,台湾的高教规模远远超过广东,其中前者的大专院校(按台湾现行统计口径指大学、独立学院和专校,但不包括空中大学、进修学院和高职)数是后者的1.74倍,大学数是后者的6.85倍,大专院校在校生是后者的1.68倍,在读研究生是后者的4.34倍,每千人在校大学生数是后者的6.15倍。 3.从发展速度与势头看:台湾地区大专院校在校学生2004学年度增幅为1.23%,远低于广东的23.7%,两地差异度达19.27倍;前者的在读研究生增幅虽高达11.72%,但仍远低于后者的27.6%,差异也达2.36倍。其实不仅广东一省而是整个中国大陆、也不只2004年一年而是改革开放以来多年,其高校招生规模都一直保持全球领先的强劲增势。而台湾在经历了1990年代的高校招生膨胀期以后,近几年已渐显“疲弱”并呈相对减缓的态势。 4.从发展结构看:台湾地区高校的硕、博研究生占大专院校在校生总数的12.5%(16.04万/128.59万),广东的这一比例为4.8%(3.7万/76.39万),两者反差度达2.6倍。若撇开专科生,则全台在校研究生占大学生总数的比例达18%(16.04万/89.45万)。数据还显示,在岛内博士班快速扩张达2.44万人的同时,硕士班更以年均1万多人的速度递增,已从10年前的3万人增长到了2004学年的13.6万人,形成所谓“硕士大学化、大学硕士化”现象。而2005学年度招生,全岛录取硕士生(不含本硕连读)又冲上4.5万多人的新高。 5.从发展潜力看:台湾地区的高考录取率已达90%,其中公立高中(所谓“国中”)升学率逾96%,考虑到还有部分学子选择出岛深造和海外留学等因素,可以说升学率基本接近极限。而广东不仅目前的高考录取率相对台湾较低,而且还存在初中毕业生分流率高等因素,显示其高考录取的潜在空间还相当大。此外,困扰台湾高校的还有一个愈演愈烈的注册率下降问题,也就是已被高校录取的学生到开学时并不到校注册而自动放弃了学籍,以至2004年全岛高校学生总缺额率攀升到将近16%。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广东及整个大陆高校的学生注册率接近100%。对此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的一份统计分析感叹道: 2004学年度全台“大专校院核定总招生名额达37万9,454人, 实际总注册人数31万8,983人,缺额数6万471人,总注册率84.06%,亦即总缺额率达15.94%;其中技职体系学校之缺额率18.15%,较一般体系之11.94%高出许多,招生不足情况……由专科学校之注册率未达七成(68.65%)可见一斑。”① 比较到这里,我们已接近问题的实质。在经历了1949年大陆部分大学迁台和1990年代大办高校(包括与大陆几乎同时发生的学院升大学、专校升学院、中专升专校之“学校升格运动”)两个高潮以后,全台的大专院校目前已达160多所,甚至有报道说达170多所。此拥有量对一个仅3.6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2269万人口的地区来说不免显得过于“奢侈”。这一方面大大提升了台湾的大学普及率及居民受教育程度,另一方面也造成许多高校招生不足或被迫向高阶发展。这正是我们把握粤台乃至两岸高等教育发展差异的关键点。 二 粤台两地高校发展之可比性不仅在总量和结构,而且在个案。其中最有意思的比较在两岸“同宗大学”(consanguineous universities)之间。至于“同宗大学”所指,可用“天下交大是一家”作注解——台湾新竹的交通大学与大陆的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系出同门、血浓于水。其实两岸同根同源又同名的高校还有清华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其中两所与广东有关。本文谨以“此暨大”与“彼暨大”的发展比较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