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从这个阶段的外部特征看,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现象,一是国家人均GDP已经达到了1000美元,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一个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达到这个水平以后,则会出现一些新的矛盾和特点;二是国家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已达到21%以上,意味着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将获得新的目标和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和科学地探讨和认识这个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既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也不能超越现实的基础与条件,应结合整个国家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和教育本身的规律,认识现阶段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矛盾和特点,形成新的战略选择。 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良好发展势头与基础 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经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以后,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势头和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一个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明确了进一步改革和发展的方向 通过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已形成了中央和省(直辖市、自治区)两级管理,并以省(直辖市、自治区)级政府管理为主的新的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分布结构也进一步趋于合理。一方面中央政府加强了对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高等学校的支持,包括211工程、省部共建等措施; 另一方面是改变了过去高等学校主要集中在省会城市的布局思路,在一大批中小城市中建立了以这些地方城市为名称的、具有一定综合性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同地区发展的差异,将自身的发展有效地与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我们成功地进行了高等学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平稳地实现了高等学校的学费制度从计划经济下的全部由政府提供,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制度的转变;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就业制度也在经过非常艰苦的改革以后,比较顺利地实现了从完全由国家包分配工作的计划经济模式,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模式的转变;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也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新机制;另外,反映这种变化的还有高等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等教育领域中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办学的多元化办学局面,以及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中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新的管理体制等。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年的改革和发展,中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已经具有了比较广泛的、能够基本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即一大批高等学校在办学过程中,通过改革和发展,在思想观念、管理模式和体制、学科与专业设置,招生就业,以及筹措教育经费等方面,初步具有了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的某些基本特征。因此,从总体上看,中国高等教育已初步形成与政府和社会的互动机制,发展模式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资源约束”逐步走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求约束”,并形成了举办主体、管理主体和办学主体相互区别与相互联系的新体制。 第二,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进而能够比较主动地规划和推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对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和把握,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过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所能认识的仅仅是关于高等教育的一般外部规律和内部规律,由于高等教育本身发展的水平和阶段性,我们还不能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形成新的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经过这些年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特别是经过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各项改革和高等教育扩招的经验,我们对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律的认识已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这就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规律,这一实践和研究的成果现在已经越来越被进一步的实践和现实所证明。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这种认识,已经不仅仅是一般的研究成果,实际上它已经成为这些年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宝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经验总结,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规律。这种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它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和推动今后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为高等教育的政策制定提供了科学基础。而且更加有意义的是,如果说,我们过去在缺乏经验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许多改革和发展往往是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现象,那么,现在我们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认为,按照科学发展观来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真正具有了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基础,真正具有了科学的内容。 第三,中国高等教育在经过大规模扩招以后,已进入了一个比较稳定和更加有序的发展阶段,这对于高等教育的协调健康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根据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高等教育自1999年开始,到2003年,经历了一个以迅速扩大规模为主要特征的发展阶段。平均每年高等教育的入学率增长都在二位数以上,在校学生的规模迅速扩大。这种规模的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本身都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压力,包括学校的教师、教学条件和生活条件等,都一度出现了非常紧张的局面。自2004年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已经基本平缓下来,基本保持了同GDP增长同步的速度。如果说,快速扩大规模的那几年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非常时期,那么,现在则已经开始进入到了一个相对比较平稳和有序的阶段。这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当然是比较有利的,特别是对于整体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进一步调整优化高等教育的结构以及高等学校本身的学科与专业结构,是一个非常有利的机会和时期。由于没有了更多的规模和数量上的压力,学校在办学条件和某些硬件方面的建设也就能够按部就班地有计划地进行,进而可以有更多时间和精力考虑学校本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以及如何提高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