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弱势群体是由于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和社会关系失调或由于一部分社会成员自身的某些原因(如竞争失败、失业、残疾等),而造成对于社会现实的不适应,并且出现了生活障碍和生活困难的人群共同体。它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物质生活中处于贫困状态,二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三是在社会和政治层面缺乏表达和追求群体利益的资源。那么,高校中是否存在所谓的“弱势群体”呢?作者对湖南331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有9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不是“弱势群体”,只有8%的人认为自己是或可能是“弱势群体”。进一步的分析发现,这8%的人在各方面都不比别人差,他们之所以认为自己是或可能是“弱势群体”,是因为别人给了他们过多这方面的暗示。 作者认为,大学生中不会有也不应有“弱势群体”,教育者出于善意的主观臆断,给这些所谓的“弱势群体”以更多的关怀和保护,可能会削弱他们的意志,伤害他们的情感,甚至助长了他们依赖、逃避挫折和不负责任的心理。我们决不排斥对缺乏竞争能力同学的帮助与爱护,但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