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742(2006)01—0004—06 1 引 言 20世纪的最后十余年,是世界历史扉页快速翻动的关键年代。前苏联瓦解、欧盟成形、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建构,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带动全球政经文化板块的剧烈移动,基因体医学、生命科学、纳米科技、通讯科技以及认知科学等新科技的发展,加速了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也强化了在全球化发展趋势中,强国与富国对弱国与穷国的宰制与剥削。 以上这些世界历史的新潮流,都对各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全球化的大潮流之中,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都在不同程度上面临全球性的竞争,使各国的大学院校所面对的“国家化”与“国际化”的拉锯更加激烈,也使各国的大学在教育机会平等与能力取向之间、在保存传统文化与展望未来变迁之间、在大学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与一元化之间、在个人利益之追求与整体社会规范之建构之间,艰辛摆荡,寻求平衡。① 为了因应21世纪对高等教育的新挑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邀集世界各国教育界人士,经过长期讨论后,在1998年发布《21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愿景与行动》。② 1998年5月2日至4日,北京大学庆祝百年校庆之际举办了高等教育论坛,邀请多国大学校长,讨论21世纪大学教育的课题。③ 在诸多高等教育所面临的新问题之中,大学因应科技创新与经济生产方式之改变,而必须进行的结构与教学的转型备受学者重视。④ 在海峡两岸四地的大学院校迈入21世纪全球化新时代之后,面临国外许多大学所遇到的普遍性问题,诸如新大学院校形态的出现、财政管理与大学治理方式的改变、新评鉴机制的建立、课程结构与内容的改革以及科技研究的创新等,⑤ 都出现于海峡两岸的大学教育之中,其中尤其是近年来海峡两岸大力推动的大学评鉴工作,国外所见的普遍问题,如重视“量”远大于“质”,⑥ 以及政治力的介入与主导等,⑦ 都逐渐出现。但是,在全球化新时代中, 华人地区大学教育却面临许多更为紧迫的特殊性的挑战,例如: (1)如何在本国文化传承的绵延与全球视野的拓展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2)如何在21世纪新科技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中, 建构并维持大学教育的主体性与自主性? (3)如何在贫富鸿沟加深的大中华社会中, 在大学教育为个人创造利益与为社会创造福祉之间取得平衡? 这三项问题虽然也具有其普遍性之意义,但对21世纪华人地区的高等教育之实际状况而言,都是更具特殊意义的挑战,因此,也特别值得加以探索。 本文写作之主旨,在于探讨21世纪全球化时代中,海峡两岸四地华人社会中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上述三项特殊的新挑战,分析其形成的历史背景,并展望因应这三项新挑战的教育政策。 2 21世纪大学教育中的传统价值理念与文明对话 海峡两岸四地的大学教育,在21世纪所面临的第一项挑战是:如何在全球化潮流中,厚植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以适存于文明对话的新时代? 2.1 “传统”与“现代”的断裂 这个问题对于华人社会的高等教育之所以是一项重大的挑战,最重要的原因在于近百年来大中华文化圈所经历的“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 20世纪的东亚,经历一段狂风骤雨的历史过程,中国人则更是在百年的历史风暴之中,以血和泪撰写中国的近现代史。中国现代的高等教育,正是在西方列强侵凌,中国国势风雨飘摇,濒于亡国亡种的空前危机的历史背景之中,作为富国强民的重要手段而艰辛发展兴办起来。1895年创办的北洋大学堂以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其重点,1898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则主要是官僚的培养机构。20世纪以后,中国各地所兴办的高等教育机构,基本上都是为了在科技上迎头赶上西方列强,以早日脱离被殖民、被奴役的危机。 在这种功利主义的时代背景之下,20世纪中国的大学教育基本上只是作为达到国富民强的手段,教育本身作为目的的意义并未受到重视。绵延至于今日,以“科教”为“兴国”之手段,仍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基本方向。除了中国大陆之外,日本殖民政府于1928年在台湾创立的第一所现代大学——台北帝国大学(即台湾大学的前身),也是为了配合当时日本帝国侵略南洋地区的南进政策,而特别强化热带医学研究与南洋人文研究。⑧ 近百余年来华人地区的高等教育,是在西方列强压力之下以办学作为国家求生存之手段,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幽灵盘桓于大中华地区,窃取中国人的灵魂,使得近百余年来大中华文化圈内的文化领域与非文化领域之间出现紧张性,文化领域受到非文化领域的主宰极其严重,许多事物都转化成可计算可出售的商品。另外,文化领域之内诸多元素之间也有严重的冲突。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近百年来中国的高等教育,相当忽略传统文化及其价值理念,所以,受过大学教育的中华青年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文化普遍感到陌生,甚至颇持鄙夷之态度。 20世纪大中华地区高等教育中这种“传统”与“现代”严重断裂的问题,使得华人知识分子在21世纪难以因应新时代的挑战。如果说在20世纪的世界史上,政治力、经济力与文化力是在地缘政治学的脉络中互动运作,那么,我们就可以说:随着通讯科技的飞跃发展,愈来愈多的各国“公民”(citizens)变成了超越国界的“网民”(netizens)。取代20世纪的地缘政治疆界的,则是后冷战时代文明之间的疆界,文明冲突的可能性大为增加。⑨ 2001年将纽约世贸大楼夷为平地的9·11恐怖攻击事件,宣示了在21世纪诸多不同文明与宗教之间亲切对话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