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G6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468(2006)01—0173—19 这篇论文是在我十年前所做的博士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那篇博士论文的目的是通过对一所中国大学的组织人类学考察来揭示中国大学与北美大学在组织与管理方面的差异,并给出相应解释。博士论文指出中国大学与北美大学在组织与管理方面有两点根本不同:制度化的精英主义和单位制度,而文化根源是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文化。因此,尽管市场经济已经对这两者构成严重挑战,但在未来十至二十年里,这两个基本特征将不会发生根本变化,因为它们不仅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革命的实践,也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士毕业后,笔者回到了所研究的这所大学。十年来的观察发现,制度化的精英主义仍然十分强大,但单位制度却面临着生存危机,而这一变化正在改变中国大学的文化氛围并对其管理造成重大影响。这篇文章将报告这些新的变化,并讨论其可能的影响和意义。 一、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本文所考察的学校是华中理工大学(通常简称“华工”),这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多科性综合大学,建于1953年,2000年与另外三所大学合并,更名华中科技大学。这是中国在中部地区的一所主要高校,一直由教育部直接管理。按教育部的规划,这所学校在21世纪中期要建设成一所国际知名大学。在中国的各种优秀大学排名中,这所学校总能排在前面。也就是说,这所学校是一所学术发展较好的研究型大学。 中国教育部有直接管理一批重要大学的传统。一是因为这些学校重要,属于国家重点大学;二是通过管理这些大学给其他地方部委院校作示范。因此,研究这所学校能更好地反映中国政府对高等教育和大学管理的要求和特点。更特殊一点的是,这所学校属于1949年共产党革命胜利后建立的那类大学。该校把自己建校以来的发展和成就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缩影”[1],这显示了它对新中国高等教育传统的由衷认同。因此研究这所大学可以更好地揭示意识形态对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的影响。 博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是组织人类学(organizational ethnography),即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研究组织问题。[2] 采用组织人类学方法的原因有三个。一是在麦吉尔大学的课堂讨论中,老师和同学们常常无意识地把北美大学作为大学一般模式,而中国的情况与北美的模式很不一样,英文文献中又没有关于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比较深入的研究;二是我预感到中国高等教育即将发生巨大改革,因此有必要保留一个关于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比较全面的人类学描述,为今后研究当代中国大学的制度变迁奠定基础;三是我对当时流行的从社会控制角度研究中国单位制度的不满。对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来说,单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一种社会控制工具,组织人类学是一种适当的研究方法,能够揭示这种制度所造成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想方式,使人们可以更贴切地理解为什么中国大学组织与管理会有种种特点特色。 笔者于1995年从麦吉尔大学返回华中理工大学,做了整整一年的现场调查,考察了这一年里学校各项主要日常工作。研究范围包括:校园、校史、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学术梯队、人事、后勤、财务、校办产业、党组织的管理功能,最后得出上面的那些看法。2000年,笔者回到华工工作,继续观察这所大学的变化并检验所得出的观点。 二、制度化的精英主义 本文中的精英主义是指从所有组织成员中挑选出一小批人,给予他们特别的教育和培养,把他们安排到最重要的岗位上,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他们做出杰出成就,对他们的成就给予特别表彰,希望他们能够领导组织不断前进。这里的组织可以小到一个三人小组,大至一个国家。这个定义描述的是一个机制,一种制度。在这个机制中,组织做了五件事:选拔、培养、提拔、扶持、表彰,目的是期望这些被精心挑选、重点培养的精英会成为组织的先锋,领导组织前进。这个精英主义机制的核心是马太效应。由于精英主义是组织对少数人的特别关怀,并把他们置于大多数人之上,因此它是以不平等为基础的。 然而,精英主义存在于所有等级社会中,并不是中国的特色;中国的特色是把精英主义制度化(institutionalized elitism),使之成为一种正式制度(official institution)。中国大学与高等教育中的制度化精英主义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术方面的精英主义,二是政治方面的精英主义。梯队理论是其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制度化精英主义的基本价值信念是中国式的集体主义。下面分别论述。 高等教育金字塔 首先看高等教育系统。中国高等教育系统是一个金字塔,由下而上是民办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普通地方专科学校、普通地方本科院校、地方重点高校、近百所“211”高校、三十余所“985”大学,七所所谓“重中之重”的“985”大学,最后是位于塔尖的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3] 这个金字塔是中国高等学校管理最主要的制度环境。每个学校都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在这个金字塔中占据什么位置,而这一点又基本决定了其工作目标、工作标准、资源来源与数量、管理模式与方法以及社会声望。处于不同层次的学校,哪怕是只差一个级别,都会在学校教育目标、招生、课程设置、师资、教学条件、毕业生就业与今后个人事业发展等方面表现出巨大差别。这个位置也直接影响着教师与管理人员的工作视野、价值观、工作标准、工作方式,甚至他们的社会地位。因此,不同学校里的人们实际是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有不同的思想与价值观,按不同的方式行动。这些特点构成每个学校管理的基础,是造成学校社会声誉与特权差别的基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