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大幅度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从1999年的10.5%上升到19%。1998—2005年,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年均增长23.5%;2002—2005年,毕业生年均增长率为36.23%。两者均远远高于同期的GDP增长速度,各年数据见表1。与此同时,我国经济结构正在进行重要调整,劳动力市场的供需矛盾十分紧张。而我国大学生劳动力供给的增长速度远大于有效需求的增长速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开始突显。 表1 中国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与毕业生规模的增长 年份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招生人数(万人)108.4 159.7 220.6 268.3 320.5 382.2 447.3 475 招生增长率(%) - 47.36 38.16 21.62 30.64 9.04 17.03 6.19 毕业人数(万人)83.0 84.8 95.0 103.6 133.7 187.8 280338 毕业生增长率(%) - 2.15 12.06 9.08 29.05 40.46 49.09 20.71 资料来源:①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各年);②教育部《2004年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统计公报》;③教育部周济《在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高教育群体就业不充分是对人力资本的巨大浪费。如何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已经成为全社会的重要责任。本文试图分析大学生毕业前夕的就业状况,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大学生的就业取向、大学生寻找工作的评分方法,分析影响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因素,对于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提出政策建议。 二、数据来源与广州大学生的就业现状描述 我们于2005年6月下旬,组织了广州地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对象为广州高校应届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调查单位包括暨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金融学院、广州大学等7所高校。我们采取入室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500份,回收问卷1380份,其中有效问卷1189份,有效率为79.3%。 1.就业协议的签订情况 经统计,毕业生中毕业之前已经签订协议的占53.7%。其中,硕士研究生签约率达到75.2%,本科生为60.8%,专科生为17.6%。 专科生就业率偏低,这是因为:一是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未签协议就业的类型,二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等待用人单位的回复,三是确实有不少专科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那些毕业前未签订就业协议的专科毕业生中,有12%是由于对所找工作不满意,有28.1%确实是由于找不到工作;而51.6%选择其他理由的人很大一部分则是因为在等待用人单位签约。此外,有7.3%的人是由于出国、继续深造和自主创业。相比之下,未就业的本科毕业生中,有高达27.5%的人是由于继续深造;有10.5%是由于出国、自主创业或者准备报考研究生;有21.6%是由于对所找工作不满意;24.2%是由于找不到工作;由于等待和毁约等原因尚未正式签约的占10.8%。而在未就业的硕士研究生中,33.3%是由于继续深造;30.8%是由于对所找工作不满意;12.8%是由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17.9%是由于等待签约等原因。 2.就业的地区分布 在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地区分布方面,除去未签就业协议和考上研究生的毕业生,高达93.1%的毕业生在广东境内就业,而在广州、深圳两大城市就业的人数就占到总就业人数的74%。在广东其他城市就业的为19.1%,在其他省份就业的比例只有6.9%。研究生选择在广州、深圳两大城市以及广东省就业的比例要低于平均水平,分别是70.9%和82.7%。这个比例说明广州和广东对于本科生以及研究生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 3.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单位分布 在工作单位的分布方面,国有企业、三资企业以及学校和研究机构,是吸纳毕业生最多的单位,其比例依次为24.2%、19.4%和17.8%。而民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共吸纳毕业生15.6%,说明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还停留在“实用主义”阶段,对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尚待加强。此外,政府吸纳了9.1%的毕业生,是毕业生就业的一个热点部门。 当然,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高校等部门就业渐趋饱和之后,可以预期的是,毕业后尚未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经过长时间的工作搜寻,对劳动力市场的信息掌握会更充分,一定比例的学生会选择民营企业。一个重要原因是,国有企业、高校等“正规部门”在招聘方面的时间性强,受到所谓编制等用人制度的影响,一般在7月之前结束招聘工作;而民营企业等“非正规部门”在招聘时间上更灵活。另外,毕业生在搜寻成本的约束下,可能选择先到民营企业就业,然后进行在职工作搜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