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随高等教育发展而来的竞争,也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生源竞争、就业竞争、经费竞争、重点学科(或专业)竞争、办学层次竞争等不一而足。教育的发展和竞争缘何同时而至?从经济学角度探讨,其根本原因是,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高等教育内涵中的经济性迅速凸现,导致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和管理功能的变革,因此产生高等教育资源进入市场配置后的竞争态势。 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以其自动信息传递和自动调节机能,能较好地配置自然资源,可以培植独立企业,调动多元积极性,建立一种相对良性的竞争机制,并能较好地反映日益变化的人民生活需要,已被20世纪人类历史所证明,也被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现代企业的发展历史所证明。 但是,被企业所接受的竞争理念,并不一定被高校所接受。教育是产业虽然已被定性,但由于是一种特殊产业,关于其产业的内涵一直争论纷呈。透过这些争论的某些冠冕堂皇的论述,我们其实能看出,在否定高等教育产业性的背后,是我国高校受长期计划经济的熏陶,形成的与生俱来的竞争畏惧症。 何以同样出身于计划经济的中国企业已在竞争中学会竞争,而一些高等教育发展理论和实践却还在回避竞争?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漠视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和生产性。为了我国高等教育在初步达到大众化之后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高等教育本身具有的产业性质,以及这种性质决定的各种竞争表现形式。 一、从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思考 从历史的角度看,以现代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标志,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两种不同的模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建立以前,教育曾长期被视为一种消费。如近、现代世界高等教育的发祥地欧洲,在中世纪,高等教育是“精英化”和“世袭化”的;而在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欧洲以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办学为主,其高校基本上是国立和公立的,教育大众化进程基本上与工业化同步,大约花了一个半世纪。从这个角度讲,欧洲的高等教育体系建立由于早于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因此其产业性不明显,发展也比较缓慢。 而美国及亚洲的日本、韩国等国家则在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走了一条现代市场经济理论指导下的道路。美国在20世纪不长的时期内,成功地举办了一批世界一流的私立大学,不仅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还建立了世界上最强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日本、韩国则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内,使私立高校占到总数的60—70%,使高等教育迅速走向普及化阶段。这些国家能在短时期内赶上和超过欧洲,是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机制的结果。 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长期忽视或排斥教育的产业性,形成政府投入、政府管理的单一模式。在资金短缺的国情下,高等教育势必停留在精英化阶段。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我们不可能像欧洲那样花一个世纪缓慢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那么走美、日、韩的教育发展道路就成为历史的选择。事实上,在我国市场经济推进到一定阶段之后,教育产业的加速发展已成为现实,只是我们没有在教育发展理论上完全认同市场经济的指导作用,使得教育发展出现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现象。因此,有必要继续深入探讨教育组织的经济功能。 二、从生产要素理论认识教育的经济功能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无论是20世纪60年代的“人力资本理论”,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五要素理论”,都把知识、信息作为除了劳动力、资本、土地三个传统生产要素之外的新的生产要素。将经济学研究方法应用于人力资本研究的著名学者贝克尔在分析人力资本的形成时,特别强调了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工人通过直接在生产中学习新技术,固然能够增加人力资本存量,但这个过程非常缓慢;而教育和培训则是主动积极的办法。和投资于机器、设备、厂房相比,只要投资于人力资本能取得更高的收益,教育和培训的投入对企业就是有利的,是符合市场经济法则的”。这就非常直接地从投资角度为教育产业的建立作了理论铺垫。 另有学者指出:“在未来时代,人力资源将成为主要的财富要素,劳动者是社会财富的主导。正是从这个意义讲,教育与经济、与生产具有直接、内在的联系。由此可见,我们提教育产业化是有理论依据的。”这里进一步把教育与财富,继而与经济紧密联系,把教育的经济功能提高到未来社会经济的主导地位上来认识。事实上,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知识经济”的提法,本身就是对教育在经济增长中重要作用甚至首要作用的肯定。下面我们可从生产角度,更具体地展示教育的产业性。 三、从教育消费过程看教育的生产性 按照经济学的界定,生产就是对包括实物和非实物产品在内的各种劳动成果的创造。我们说教育具有生产性,可以从三个方面说明。 从理论上说,生产是人类为了达到满足自身需要的消费目的,通过对人力、物力、财力等要素的结合、投入和有目的的消耗,创造或增加某一使用价值的行为。生产概念既包括实物产品的创造,又包括服务产品的提供。所以,一、二、三产业都是提供劳动成果的生产活动。学校能向社会提供体现教育工作者劳动成果的教育服务,因此,理所当然是生产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