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既要关注数量与质量问题,更要关注结构问题 世纪之交,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进入了一个巩固成果、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增强国际性的新的关键时期,或者说新的历史阶段。在新时期,必须正确处理好规模、速度、数量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的发展方针。只有四个方面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实实在在的发展。 从1999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现在高等教育总规模已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位。从规模上跃居世界第一位大致有几个时间:1996年,我国本专科的毕业生数量位居世界第一,是187万;美国是171.23万人,这是其授予学士学位和准学士学位的人数。但是当时美国注册大学生1400多万,而我国才700多万,只有美国的一半。到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已经达到1462万,总规模超过了美国。到2004年,我国本科毕业生148万, 超过了美国授予学士学位的人数140万人。所以,无论总规模,还是本科毕业生的人数,都超过了美国,只有研究生的规模比美国少得多。 但从总规模上讲, 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达到在校生2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 在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的情况下,质量问题日益引起关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过程中对质量问题提出了新要求,是对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质量问题。质量问题从宏观上看主要有几个方面:第一,由于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招生数量大幅度上升,招生的规模远远超过生源增长的速度,导致生源质量下降。1998年高考录取率是36%,到了1999年,录取率骤然上升到49%,2000年达到57.7%,2001年以后全部在60%以上,许多省市在70%,甚至80%以上。生源的文化素质下降了,这是一个客观事实。当然,生源质量下降主要是影响了大批一般高校,对多数名牌大学没有影响或影响不大。第二,从学校办学能力来看,有两个新情况:一是大批新的高校诞生了。根据正式公布的统计数据,2000年我国普通高校是1041所,到2004年,仅4年的时间,就达到了1731所,增加了60%。也就是说,这1731所学校中有2/5是新学校。考虑到这几年合并高校的因素,则至少有1/2的高校是新校,亦即基本上是中专升格、“戴帽”产生的,而且一般都是一起步招生规模就很庞大。二是老学校的规模大幅攀升。1998年,全国本科院校平均规模是4418人;到2003年,增至11660多人。5年时间,600多所本科院校平均规模达到11000多人。办学条件、办学能力都存在问题。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规模与质量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与研究,这是好事情,但对高等教育的结构尚未引起足够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规模与质量问题掩盖了结构问题。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少数研究型大学承担着“精英教育”的任务,而大量高等学校则承担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发展方向,这是客观要求。但是实践中又与之相悖,所有高等学校都自称要办成一流大学,都向精英教育模式靠拢。高等教育结构的趋同化,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方向是相违背的。 高等教育大众化不仅意味着教育制度的创新,更是社会观念、就业制度、劳动人事制度等一系列社会制度的创新,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结构调整是关键。我认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建立起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也符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教育结构调整”的总体要求。 二、调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造就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 我们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不仅是调整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结构问题,而实际上是提高整个劳动力大军、提高整体国民素质的问题。高等教育除了培养高精尖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更多地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据有关专家研究,技术进步有两个规律:一个是技术创新规律;一个是技术扩散规律。创新是一种飞跃、一种质变、一种革命,但还要通过技术扩散规律,把创新技术加以应用,加以推广,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据研究,技术扩散所形成的技术推广力,远远大于技术创新本身所直接形成的经济推广力。社会需要有创新思维的人去扩散新技术,应用新技术。所以人才的培养既要培养一流的科学家,也要培养大量的技师来应用、推广新知识。我们既要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也要重视新时代所需要的生产、管理第一线劳动者的培养,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提高他们的业务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自2001年日本通产省发表白皮书,首次提出“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以来,中国的制造业日益引起世人关注。现在,中国已有制造行业的80余种产品位居世界第一。但我国只是制造业大国,并非制造业强国。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对中等层次的人才——技术工人的需求非常迫切。有关资料显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已完成第二次工业化并进入知识经济社会的25个国家中,中等层次的技术工人、中初级的管理人员,在劳动力结构中所占的比例仍然超过50%。显然,处在第一次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所需中层职业人才的数量将大于这一比例。此外,发达国家的产业工人基本都是技术工人,高级工占35%,中级工占50%,初级工占15%。而我国七千万产业工人中只有1/3是技术工人,其中,初级工占60%,中级工占36%,高级工仅为4%。无疑,要改变这一状况,急需大批新型技术工人,也就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技能型人才的结构型短缺使我国制造业的工艺水平落后,即使有高水平的技术也难以制造出高质量产品。比如,同样的配件,我们组装的手表不如瑞士,组装的汽车不如德国。招聘大学生容易,找高级工难,已成为各地、各行业的普遍现象。我国高等教育扩大规模并不是为了在数字上提高入学率,而是为了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是为了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面向基层、面向企业、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产学研相结合、农科技相结合。我国既要办少量的研究型大学,培养学术型研究型人才,更要办大批的高职院校,培养生产一线的操作型、技能型的岗位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