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学科建设的日益深入,国内高教理论界对学科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同时,不少高校也在学科建设实践中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学科建设已成为国内高教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发表了一批研究成果。然而,至今未见一篇综述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的文章。本文试图弥补这一缺憾。 一、我国高校学科建设研究的现状 在论文方面,笔者使用维普数据库,取关键词为“学科建设”,对高等教育专栏中的全部文献进行搜索。发现在1989—2004年期间发表文献共计1389篇。历年发表数量的趋势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 历年发表文献数量及其趋势图 从图中可看出:(1)1994年以前几乎没有文献发表,说明此段时期里高校学科建设尚未引起学者的关注;(2)高速增长段为2001—2003年,对应的是研究热潮;(3)2004年虽略有下降,但研究仍保持在高位。剔除1389篇文献中的新闻报道、通知、会议纪要、一稿多投以及与研究主题并不相关等文章,与学科建设相关文献共889篇。 研读889篇论文发现:我国学者普遍使用定性理论分析, 基本属于个人观点陈述型和经验总结型,定量模型分析、实证研究和大规模的统计调查研究极为稀少。笔者认为,这些年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不少,研究出发点是具体学校或具体学科经验的总结;研究方法侧重于表层分析,不少研究深度不够,所得出的结论往往缺乏实证基础;进行深刻的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和统计调查的研究还很少,表明这一领域的研究尚属起步阶段。 对889篇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分类频度统计(如图2所示)。从图2可知,研究文章大致可划归为8类,其中论文频度较高的主要集中在两类:一是各高校有关学校自身学科建设的经验或某一具体学科建设的“经验介绍”;二是从宏观角度阐释,其研究成果对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学科建设具有较强普适性的“总体阐释”类文章。这一格局体现出研究视角较为单一,虽然关于高校学科建设研究的学术论文数量繁多,但研究视角可进一步归纳为四点: 附图
图2 研究文章中涉足频率最集中的8个方面 其一,结合某一具体学科来阐述如何建设的问题,针对性较强。例如,潘懋元、陈兴德的《依附、借鉴、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其二,结合不同高校自身特点,介绍高校学科建设的经验,具有一定的启示性和指导性。例如,王大中针对清华大学实际而写的《大学学科建设和专业结构调整的实践和体会》。其三,综合众多高校学科建设实践,从战略高度审视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把握建设的关键环节,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例如,谢桂华的《关于学科建设的若干问题》等。其四,切入学科建设的各个环节,阐述学科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涉及概念内涵、结构布局、发展规律、资源配置和学科评价等。例如,杨天平的《学科概念的沿演与指谓》,张振刚、李林的《研究型大学学科布局的对称性及其构建研究》,朱东华的《学科评估理论及方法》等。 在学位论文方面,2001年华中科技大学周进的博士论文《重点理工大学转型时期理科发展研究》,将学科的定位作为理工大学中理科发展的核心,系统分析了理工大学办理科的诸多问题,对理科的建设和发展等具有较强的现实参考价值,并在文中梳理和论述了大学转型等概念和观点。2002年华中科技大学罗云的博士学位论文《我国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研究》以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为研究对象,从学校管理的层面总结了我国重点大学学科建设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介绍了国外若干大学学科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对策和建议。该论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我国重点大学的学科建设工作。此外还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郑海燕的硕士论文《大学学科建设的战略研究》、中南大学刘湘宁的硕士论文《我国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目标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庞青山的博士论文《大学学科结构与学科制度研究》;浙江大学邹晓东的博士论文《研究型大学学科组织创新研究》、浙江大学段丹的硕士论文《基于矩阵结构的大学学科组织结构创新研究》等均从不同角度对学科建设进行了研究。 在学术专著方面,很多学者都从某一视角对学科进行研究。例如,陈燮君的《学科学导论》运用发生学的方法,从学科发展角度探索了学科产生的内在动力、机制及发展趋势;刘仲林的《现代交叉科学》和《跨学科教育论》则分别从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视角剖析了这类学科的特点、功能和表现形式等;胡建雄等著的《学科组织创新》侧重对高等学校院系学科结构进行探究,并以论文集的形式展示了高校学科组织结构的系列研究成果。这些著作对高校学科建设具有很好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但专门论及学科建设的专著尚属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