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大学自产生以来,其所赋予的大学几大特征: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宗教性和国际性、职业性和实用性、民主性和平等性[1],有的已随历史消逝,有的保存迄今,有的则随时代而变更,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一个历史的沉浮中既有传承又有变更的主题。 一、中世纪大学传统:世界精神与超国界性 从词源意义上看,大学是具有“世界精神”的大学。今天意义上的大学在当时使用的词语是studium general,英国学者Hastings Rashdall研究认为:studium general的意义之一,就是吸引或至少邀请来自所有国家和地区,而不是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学生前来学习的学校。[2] 中世纪大学的世界精神至少可以体现在四点上,一是中世纪大学起因的学术世界旨趣;二是中世纪大学的内部重要组织之一——民族团所体现的平等的世界团体精神;三是中世纪大学学院(如欧洲最早于1180年在巴黎设立的迪克斯—惠特学院)起源中蕴含的普爱的世界精神;四是中世纪大学的宗教传播中呈现的世界品格。 总之,大学的世界精神由来已久,这种世界精神最初主要是以学问为所求、平等互助、不分贵贱,四海一家。诚如金耀基先生所言,中世纪大学最值得一提的是它的世界精神、超国界的性格。“教师和学生可以自由地云游四方,从勃隆那到巴黎,从巴黎到牛津,在同一的上帝的世界里,甲大学的学者可以受到千里外他国乙大学学者的款待,论共通的书,谈共通的问题,宾至如归。”[3] 二、近代大学“国际化”的嬗变:理念变更下的高等教育“国际化”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一方面带来了人文主义与科学发展史上的春天,但宗教的派别性和世俗政权对教育控制的加强却一度导致大学“世界精神”的消逝。欧洲民族国家的不断崛起、宗教派别的激烈争斗和世俗王权的日益强大,给大学的“世界精神”带来了巨大的冲击。“16世纪以后,许多欧洲大陆国家都明确制订有各种保护本国大学的法令和条例,如禁止本国学生到别国留学、某些职位必须由特定大学的毕业生担任等”[4]由此,大学自中世纪以来的“国际精神”逐渐为“民族精神”所代替。 然而,从19世纪初至20世纪,科学思想和人类对自然认知的自信心,再次为现代大学的“世界精神”与“超国界性格”提供了新的基础。其间,经由理性主义教育思潮和功利主义教育思潮的转变,使德、美两国相继成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新发祥地。 1.德国大学改革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继起” 在世界大学人数日减,直至成为“腐朽与落后”的代名词的同时,德国的两次大学改革,其中尤以哥廷根大学的创建,给近代西方高等教育注入了一丝新的生机。而时隔70多年后柏林大学的创建不仅带来了世界大学职能的新思考,更带来了世界高等教育中心从法、英向德国的转移。 首先是哈勒大学与哥廷根大学改革,当17、18世纪德国大学持续衰落之际,“哈勒大学、哥廷根大学获得政府的资助,尊重自由的学术风气、引入现代科学和哲学、注重研究和教授的价值,形成了诸多现代大学的特征。”[5]其中,哥廷根大学的董事长闵希豪生改革的成功,与其在哥廷根大学的一系列决策分不开,而他能够打破当时高等教育民族主义的坚冰,采取一些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举措更是其成功的重要源泉。闵希豪生认为,大学必须吸引大批显要人物和外国学生,这样能支付大学的开支,扩大大学的影响。同时,他也极为注重教授的选聘,他招聘到的大批优秀学者中有不少是来自其他国家,如:匈牙利医学教授塞格纳、瑞士医学家哈勒等。由于闵希豪生的改革,哥廷根大学不仅享誉一时,更被众多学者冠为欧洲的“第一所现代大学”。 其次是柏林大学的创建。柏林大学在历史上的重大影响源于其把科研引入大学,使之成为大学的职能之一。而柏林大学在创建成功经验中,注重对世界优秀教师的聘任,是其赢得国际声誉的重要一笔。享誉世界的大师和优秀的教育质量又吸引了大批的国外留学生,使柏林大学当时实际具备有“国际性”性格。据估算,在19世纪前后,最少有约一万名美国青年到德国大学留学以及近三百名德国学者赴美执教。欧洲各国赴德留学生一浪高过一浪,并把德国的大学理念带回本国,直接影响本国的高等教育。一时之间,德国大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的“耶路撒冷”。 2.美国大学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 美国高等教育诞生初期基本是移植英国高等教育模式,哈佛学院早期的名称也曾追随英国大学而称“剑桥学院”,但经由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和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的冲突与融合,美国大学又有了自己的特色,诚如埃里奥特所言:“当美国型大学产生时,它将不是外国大学的抄本,乃是根植于美国社会和政治土壤而逐渐地和自然地产生的硕果。”一方面,通过埃里奥特对哈佛大学的现代化改革、吉尔曼于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使美国拥有了一批世界顶尖级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另一方面,通过赠地运动与州立大学的建立,美国又拥有了加州大学等世界著名的州立大学,从而使世人提及大学,言必称美国。大批留学生前往美国大学就读,自上个世纪60、70年代以来,美国一直集中了约全世界三分之一左右的留学生。在20世纪80年代则吸引了世界留学生的40%,在外国留学生市场上,一直保持着龙头老大的地位。[6]自此,世界高等教育的中心已基本从德国转移至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