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挫折,是指个体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难以克服或自以为难以克服的阻碍或干扰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与情绪反应。[1]这种挫折反应是否产生或产生的强度大小,一般不主要取决于挫折障碍的大小,而往往取决于主体对挫折障碍的主观认知——即使是严重的挫折障碍,如果主体能正确地认知和处理,其反应也可能是微弱的;反之,对挫折障碍认知不正确,即使是轻度的挫折障碍,也会引起强烈的挫折反应。所以,挫折往往是主体的一种主观感受。只有当主体将情境认知为是挫折障碍时才会产生挫折反应。挫折教育就是采用理性和感性的方式,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识和处理挫折,提高其对挫折的耐受力和对挫折的超越力,以及对各种不利因素的适应力的教育活动。 世界进入21世纪,非智力因素在人才成功过程中的作用日趋突出,高层次人才不仅应具有适应时代需要的智能素质,而且应具有良好的心理意志素质,具有积极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而与此同时,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价值观念的交锋碰撞以及工作与生活方式的迅速变革,又极大地增加了人们的心理压力。由于人们的抗挫能力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人对相同的挫折因素所产生的挫折认知和挫折反应会有很大不同:有的人“泰山压顶不弯腰”,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对挫折的打击泰然处之;有的人一蹶不振甚至轻生自杀,或者引发各种心理疾病。因此,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提高人才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其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我国高校以往对本专科大学生的挫折教育比较重视,而较少关注研究生的挫折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过去研究生群体总人数还不多;同时,研究生中的独生子女生源比例还不高。然而,近年来,研究生教育已进入一个新时期,这一新时期的特征至少包括以下两点:一是研究生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每年以26.6%的速度递增,2005年全国研究生在校生已达97万人,有些研究型大学的研究生年招生数甚至已超过本科生。[2]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来出生的新一代年轻人已进入研究生年龄段,使研究生群体中的独生子女比例迅速提高。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生因抗挫折心理脆弱而引发的各种问题已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 (1)现实挫折——急剧变化的社会现实使其原先的理想受挫。(2)学习挫折——对研究生阶段注重研究和创造性学习难以适应,产生悲观、失望和厌倦。(3)社交挫折——人际关系的不协调而产生羞怯与孤独心理。(4)经济挫折——因继续依附家庭尤其是经济困难家庭而产生负疚、自卑心理。(5)恋爱挫折——因失恋而绝望、自弃。(6)就业挫折——研究生就业期望值较之本科生更高,一旦达不到预期目标则遭受的挫折打击可能更大。(7)健康挫折——因长期苦读或其他原因,有些研究生身体健康状况不佳,由此悲观失望。 按理说,较之本科生,研究生的心理更为成熟,挫折耐受力更强。然而,目前的研究生中有不少人从小由校门到校门,一帆风顺,一路顺利升学,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独生子女们更是从小在各种呵护关爱和赞赏中长大,形成“先天”的心理缺陷。可以说,当前研究生中的“骄”“娇”二气较之本科生更为严重。同时,由于始终处于平静温馨的校园,未能经受艰苦复杂的社会实践的磨练,因此年龄的增大,不一定使其心理更为成熟,反而成为其凡事迫切求成而害怕失败受挫的重要因素——在学业、事业、恋爱、经济、就业等方面,都有因年龄增大而产生“输不起”的心理压力。 基于这样的现实,研究者认为,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之大学生更差,校园心理健康步入“学位越高,心病越重”的境地,大学生和研究生正成为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对象。华东师大心理研究所教授叶斌指出,心理问题在学生中呈倒金字塔排列状态,到了研究生阶段竞出现了“井喷”现象。由于许多研究生只会读书,甚至把升学读书作为自己的避风港,面对激烈的竞争,他们很容易产生自卑的情绪。焦虑症、抑郁症、精神分裂、情感障碍,这些严重的心理疾病在当代研究生身上几乎都可以找到踪迹。[3]因此,加强对研究生的挫折教育,已成为新时期研究生教育的一项非常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1.培养研究生树立良好的挫折观,正确认识挫折 要形成坚强的抗挫能力并战胜挫折,首先必须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学校要帮助研究生认识到:人生历程中,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胜败不仅是兵家常事,也是所有人群的寻常之事——在竞争型社会中更是如此。同时,身处逆境、遭遇挫折也不完全是坏事,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事实上,挫折可以磨砺人才,人才需要挫折的锤炼。孟子曾指出:“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不仅大丈夫能伸能屈,而且只有能伸能屈才堪为大丈夫。古今中外,在逆境中百折不挠不断奋斗并取得成就的楷模不胜枚举。英国著名科学家威廉·汤姆逊说:“我坚持奋斗五十五年,致力于科学的发展,用一个词可以道出我艰辛的工作特点,这个词就是‘失败’。”巴尔扎克说:“世界上的事情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对能干者是一笔财富,对弱者是万丈深渊。”这说明,能否正确对待挫折、战胜挫折,也是评价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