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改革必然指向促进高等教育现代化。高等教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以观念现代化为前提、制度现代化为核心和行动现代化为目的。制度现代化之所以是核心,因为它是观念的具体化,同时又是观念向行动转化的中介和保障。大学是高等教育运行的基本实体单位,高等教育现代化首先是大学制度的现代化。因此,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建立现代大学制度首先需要突破认识上的误区,[1]其次明确现代大学制度的实质内涵,再次是根据现代大学制度的内在规定性确定具体行动指向,并最终落实到高等教育改革的行动中。 一、对现代大学制度认识存在的四个误区 目前人们对现代大学制度的认识,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误区。 第一个误区: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是一种“既成的”大学制度,要么是指自清朝末年从西方引进的大学学制,[2]要么是指由洪堡建立的德国柏林大学所确立的大学制度,即大学自治、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制度。[3]虽然这两种说法略有区别,但实质是相同的,即都认为现代大学制度来源于西方。研究现代大学制度目的就是为了恢复这种制度设计所包含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内容,认为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4]这种认识在于把现代大学制度看成是既成的、不变的,而且是西方中心主义的。按照这个思路,现代大学制度研究实际上是历史的研究。我们认为无论是大学自治还是学术自由都必须有其时代的内涵,不可能一成不变。即使在西方,关于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的理解也是不同的。何况是在一个发展条件和历史状况迥然不同的中国。因此我们反对这种纯历史的研究。 第二个误区: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只是一种现实的当代的和相对的话语,是针对传统大学制度而言,传统大学制度主要指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大学制度,现代大学制度则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大学制度。认为传统大学制度的特征是中央高度集权,大学无自主权,学术无独立性,大学运行以服从计划指令为特征。[5]而现代大学制度则主张放权、大学自主权、学术自治、大学独立应对市场需求。这种说法一个时期曾颇为流行。根据这种意见,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核心是以实现大学自主、大学成为独立法人为内容的。[6]这种认识误区貌似有理,因为它与我国目前的改革趋基本符合。大家知道,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体制转换,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从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向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化。但仅仅实现这样的体制的转化是否就是建立了现代大学制度?这显然是不能等量代换的。我们认为,从总的趋势看,教育放权、大学自主、学术自治和适应市场要求是没错的,但作为一个具体制度构建以何为度却是不清楚的。此外,这种视点的最大局限是,认为现代大学制度仅仅是与经济体制的适应,而没有照顾到历史的和未来的变化。因此这种观点是不足取的。 第三个误区:现代大学制度可比照现代企业制度,[7]而现代企业制度就是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以产权明晰为基础,因此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就是要实现大学产权和办学权分离,实现专业化管理。[8]有一种大学校长职业化的说法实际就派生于该观念。[9]有人认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思路应该是这种模型。因此现代大学制度就是一种现代的大学经营管理制度。这种误区虽然指出了现在大学制度中的一个症结就是所有权与管理权的混同,但它没有指出进行所有权与管理权的区分是否能够达到大学改革的目的。因为大学毕竟与企业不同,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而大学是以育人为目的的,是否产权与管理权分开就能够解决现在大学中存在的根本问题也是值得怀疑的。当然,这种误区最大的问题是方法论的错误,在思维方法上采用的是简单的类比法。 第四个误区:认为现代大学制度就是促使大学走向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或者更直接地说,就是大学的营利化。国际上有一种教育私有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诉求。我国国内的教育产业化思潮表现在高等教育领域就是大学产业化或市场化。该认识关键点是认为大学行为与企业行为无本质差异,都可以完全由市场来调节,大学应该根据其是否具有赢利能力决定其是否存在。该论点的一个重要论据是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具有赢利能力、西方出现了一批营利性大学,从而认为传统上规定教育不能赢利和营利是错误的,现代大学应该是这种能够赢(营)利的类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目的就是促进大学从非营利向营利转变。这种误区就是直接提倡大学以营利为目的,这显然是违背教育规律的,也与大学传统所扮演的角色是相背离的。如果大学以赢(营)利为目的,恐怕大学的宗旨就要发生根本转变,大学能否生存或人们能否对大学认同就产生了重大问题。我们认为这种改革趋向其实就是“去教育化”,这是无法让人接受的。如果大学市场化或产业化仅仅是遵照市场经济原则按照效益最大原则进行资源配置当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现在大学管理中确实是很不讲究效益,平均主义和形式主义非常严重,甚至可以说浪费现象非常严重。 以上四个认识误区都涉及到方法论上的错误,第一种是采用了静态的、西方中心主义的看问题视角;第二种采用了经济决定论的视角;第三种采用了大学企业化思路;第四种是采用了非教育化的思路。我们在研究现代大学制度过程中应该采取动态的、本土化立场,坚持教育与经济互动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反对非教育化的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