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是大家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今天我主要讲四个问题:一是高教界(包括社会)关注现代大学制度的背景;二是现代大学制度在西方的起源和变迁;三是我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四是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的策略。 一、背景 国内对现代大学制度的关注,大概是从1999~2000年前后开始的。通过“学术期刊网”检索发现,在1994~2004年间,全国发表有关现代大学制度的各种论文86篇,其中有90%以上是2000年以后发表的。那么,我国为什么会在1999~2000年前后普遍关注这个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的背景: 一是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大家都知道,《高等教育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高等教育的专门立法。在过去的高等教育实践中,虽然我们心中都很清楚一些问题,但在我国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还是第一次,如关于高校内部管理体制问题、高校自主办学的问题等都是以前的法律中从未出现过的。应当说,《高等教育法》提供了许多新的办学思路。这是讨论现代大学制度一个很重要的背景。 二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1998年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江泽民总书记作了重要讲话,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随后,教育部推出“985工程”。这就使得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更加关注国外大学、特别是发达国家著名大学的办学经验和教训。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注意到了西方大学制度层面的问题。 三是中国当时正在加紧进行加入WTO的谈判。尽管当时我国尚未进入WTO,但由此可能带来的影响却引起了许多高教界人士的关注。对这个问题,当时人们关注比较多的就是关于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问题,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问题。就像我们加入WTO必须遵守其规则一样,我们要参与国际竞争也必须熟悉和遵守国际上的高等教育规则。 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所面临的制度性障碍。当时,大学制度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其核心就是大学办学自主权问题。虽然《高等教育法》已经作出了规定,但在实践中并不理想。在高校内部及整体改革过程中,许多高校都触及到了这个根本性的障碍,应当说,这是讨论现代大学制度的最直接的背景。此外,还包括当时已经开始出现的扩招、合并等一些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都在促使人们认真思考“阻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障碍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过去我们可能认为是人的因素,但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却发现,这不是个人问题而是制度安排问题。 五是1997~1998年前后出现了关于知识经济的讨论。学术界普通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应当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知识在推进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中将起到核心作用。由此推断,高校应当由过去“象牙塔”走向社会的“服务站”、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既然高等教育具有这么重要的地位,那它就必须搞好自身的建设和发展。 六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现代大学制度的概念是从经济界普遍使用的“现代企业制度”这个概念延伸而来。当时教育界就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是现代学校制度,一个是现代大学制度。这个概念就是这样来的;而英语中没有这个概念,只有学术制度这个概念。 通过几年的讨论,高等教育界或整个社会关于现代大学制度究竟有什么基本的认识和判断呢?根据文献检索和阅读发现,尽管说法不一,但核心的东西还是比较接近的。所不同的是,有的认为,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指现代大学的治理制度,偏重于管理方面,包括法律或政策方面;有的则更加宽泛地理解,把有关大学教育的所有方面都包括在现代大学制度里面。按照我的理解,因为讨论这个问题有特定的背景,如果把现代大学制度宽泛化了,把它变成一个包容万象的东西,不利于我们真正理解现代大学制度,也不利于我们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所以我倾向于把它相对地专门化或狭窄化一些,只讨论主要的问题,而不讨论与此没有直接关系的问题。从比较宽泛的角度来看,现代大学制度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大学办学体制,这是一个基本的、很笼统的提法。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它的核心是16个字,即学校自主、教授治学、校长治校、科学管理,这是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内容。要是用比较精练的语言界定这个概念的话,现代大学制度主要是一种处理大学与外部(确切地说是大学与政府与社会)同时也包括学校内部各种关系的一种规范体系。它不是单一的规范或单一的制度,而是一个体系。 二、现代大学制度在西方的起源和变迁 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与我国古代的“国子监”、“太学”、“书院”等都没有直接的、历史的承接关系,也就是说,现代大学不是由古代的这些机构直接演变而来的。所以,中国最早的现代大学指的就是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等,不可能再上溯到哪个书院、哪个国子监或哪个太学。因此,了解我国出现现代大学之前的一些情况,对于我们理解现代大学制度是有帮助的。这方面的内容很多。这里我想讲一下三方面的内容,即中世纪的大学、柏林大学和美国高校的法人——董事会制度,重点讲一下美国高校的法人——董事会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