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投入来源于多种渠道和多种方式,但主要分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国家各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所有拨款都归类于政府投入;本文将除政府投入以外的所有投入高等教育的经费都归类于社会投入。高等教育投入结构的变革也由这两大类投入的变化而起。 一、社会投入增长带来投入结构的演变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经费投入走过了一条由政府财政全部负担到国家和个人成本分担之路。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高等学校办学所需的费用全部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承担,国家是高等教育投资的唯一主体,高等学校不仅不收学费,而且要拨出相当一部分资金作为“人民助学金”,用以补贴学生学习期间的部分生活费开支,以及用部分高等教育事业费支付学生宿舍所需的各项开支。政府财政投入的拨款模式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1949年到1985年,采用“基数加发展的经费分配模式”。二是从1985年至今,采取“综合定额加专项补助的经费分配模式”。 198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在执行国家的政策、法令、计划的前提下,高等学校有权在计划外接受委托培养学生和招收自费生;有权利用自筹资金。”从此我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迈出了关键的一步,逐步尝试以各级财政拨款为主,以收取学生学杂费、校办企业、社会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社会投入方式为辅,高校也逐步形成各级政府财政拨款和社会集资等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格局。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市场逐步开放,高等教育的投入结构进一步发生变化,高等教育社会投入从1985年的零起点迅速增长,占高校总投入的比例逐年上升。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拨款与社会投入都在大幅增长,社会投入各项数据也体现了同步增长的趋势。1989年起我国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收费制度,以后收费力度逐年加强,学杂费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快速递增。高等教育经费收入的来源结构发生的显著变化,显示我国高等教育筹资多元化体制的快速形成。短短十几年,社会投入已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经费的重要来源,并与国家财政性高等教育经费平分天下(参见表1)。社会投入已经成为一个规模宏大而相对独立的运作系统。 二、投入结构变革的动因分析 1.发展困境:高等教育投入的观念制约。 建国以来,我国把整个国家的社会组织划分为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三大块,整个教育范畴连同高等教育均被列入事业单位。这说明高校不是经济组织,更不能进行经济活动。反过来说,高等教育属于事业单位,国家就必须供养。因此,在旧体制的事业单位中,国家不但包办了高等教育,同时也给高等教育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从办学条例,到招生计划,从财政拨款到各项经费开支的具体规定无一不集中管理。 在我国长时期经历的计划经济模式中,凡是由政府直接经营或被政府管制价格的产品,都是短缺产品,价格都是低于价值的。同样,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主要依赖政府公共财政拨款,总体投入水平低下。这样国家财政负担不断加重,而教育经费投入却严重不足。国家要发展教育,但又苦于财力难以支撑。传统的事业观念已经成了阻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不改变这种落后的观念,社会资金无法流入高等教育领域,中国高等教育也无法发展。 表1 1996年~2002年中国高等教育投入数据表单位:万元 年份 高等教育 国家财政性 学费高校自筹 总投入教育经费 社会团体和公社会捐资和 其他教 高校自 民个人办学经费 集资办学经费 育经费 筹合计 1996 36789812890358 553973 14491 39245 180915 234650 1997 43627673337833 710775 15648 61805 236706 314159 1998 58703842885148 854665 1637013 118194 375364 2130571 1999 75330603686541 1378831 1924947 163891 378850 2467688 2000 98313655637055 216693790904 153444 1783025 2027373 2001 12475481 6659987 3124296 253802 174308 2263089 2691198 2002 15832129 7875176 4264517 417624 279514 2995298 3692436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7~2004。 注:1998、1999年的统计口径和其它年份不同,所以缺预算内教育经费数据。 2.教育需求:投入结构变革的强大驱动力。 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要量愈大,供求之间的矛盾越深,社会投入行为就越积极,形成的动力就越强。同样,高校对社会资金的需求量越大,索取精神就越强烈。 1985年起,我国以收取计划外代培生学费开始,逐步尝试各级财政拨款为主,辅之以收取学生学杂费、校办企业、社会集资和设立教育基金等多种社会投入方式进行集资,“引爆”了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形成中国高等教育投入结构变革的第一阶段的推动力。应该说,引起这场变革最初的动力主要是来自原有体制下累积起来的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潜力的释放。这种内部隐伏着的潜能包括受原有体制压抑的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可能和社会存在对高等教育的巨大需求。而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学龄青年人数激增、中国高校持续的扩招、政府投入的严重不足是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社会投入推动力的直接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