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日益激烈以及两极分化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意识到科学、合理的定位对学校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加之操作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定位越来越呈现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混乱状况。从整体上看,当前高校定位的最大问题在于学校目标期望普遍过高以及发展模式单一。这种定位的混乱固然有其社会、政治和高校自身的原因,但要解释为何这种无序长久不绝,就无法回避文化因素,特别是文化系统中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民族心理等核心结构对高校定位的影响。因此,本文力图以此为研究视角,着重探讨引起高校定位中的政府角色错位以及高校行为缺乏理性的深层文化因素,以期从整体上客观地评价和把握高校定位。 一、高校定位现状:秩序混乱与模式趋同 一般认为,高校的定位是指学校根据时代、社会与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在自身条件和水平的基础上制定该校中长时期的发展目标。具体可包含办学水平目标、培养目标、办学层次目标、发展规模目标和学校属性目标[1]。这是一项集理论论证与技术操作于一体的系统工作。从我国当前高校定位的实际来看,各类学校普遍制定了高于原先办学水平、层次和规模的发展目标,同时不同类别的高校又相互影响,造成高校定位更加复杂,亟待理顺各种关系。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定位混乱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 1.高等职业教育向普通高等教育“升格”,高职院校定位陷入两难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本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别,二者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育内容、课程结构上存在很大差别。不同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经验均表明,社会发展既需要理论型、研究型人才,也不能缺少大量中级和高级技术人才。当前我国在大力发展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的过程中,对一线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量正急剧增加。“月薪6000难聘数控技工”[2]、“我国数控机床短缺60万高级操作工”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3]。然而,由于社会上长期存在“学历文凭用人观”,部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文凭的重视程度超过了对其专业技能的要求。而原有的高职教育层次(主要是专科层次)又无法满足高职学生对更高学历教育的需求,因而造成了高职教育地位下降和生源锐减。所以,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职教育获得了迅猛发展,部分高职院校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具有相当的教育水平,但在社会普遍存在的“重本轻专”、“重普教轻职教”的背景下,这些高职院校开始陷入“保持特色”与“升格转制”的两难境地。与此同时,受“升格”、“转制”巨大利益的驱使,高职升格风愈演愈烈,大量无论水平高低、有无特色的高职院校都加入“专升本”的行列中,使得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这两种原本不存在相互“升格”与衔接的教育类型混在一起,加剧了高校定位的难度,在很大程度上也造成了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萎缩。 2.普通高校追求“高、大、全”,大学定位模式逐渐单一化 高等教育内部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差异客观存在。从大学的发生和成长过程看,高校实现量变到质变、提升办学层次、追求高水平发展无可厚非,但若所有高校均在某一特定时间内都将多科型、综合型、研究型大学作为自身发展目标,这便只能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而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定位却有过之而无不及,部分新升格院校和大量地方性大学在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和学科设置上盲目追求“高、大、全”,“中专改大专,学院变大学,大学追硕博”现象十分明显。有人将这种高校定位的盲目无序状态概括为:“水平定位动辄‘国际’;类型上求全趋同;层次上层层攀高;规模上越大越好;专业不热的不办。”[4]由于多数高校的定位往往与原有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提高难以同步,其结果便造成了普通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也引发了本科和研究生教学质量整体水平的滑坡。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高校定位中重视数量忽视质量、重形式而轻内容的倾向十分明显,具有极大的盲目性与非理性化。尽管理论上高校定位的自主权在学校,各校本身也呈现出多样性,但在各种社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多数高校却不约而同地走向“普通高校——综合性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发展道路。这种单一的定位模式不仅体现在普通高等教育内部,也深刻影响着高等职业教育,很大程度上导致整个高等教育走向趋同化、平庸化与去特色化。 二、高校定位混乱的影响因素与文化因素的界定 对于引起当前高校定位盲目跟风、模糊不清、缺乏理性的原因,笔者将不同学者的研究结论进行归纳,大致可归结为以下三类: 首先,从高等学校的举办者角度看,研究者均认为国家和政府对大学管理的过多介入是导致高校定位混乱的重要原因。例如,有学者指出,高度集中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使得高校办学自主权无法真正落实,而以规模和“钦定”身份为标准的经费拨款模式,则直接导致高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和层次“升格”[5]。也有文章认为,政府利用行政手段介入部分高校的定位,容易造成高等学校之间教育资源的(包括地位和声誉等无形资源)差异与获得机会的不均等。这必然诱导其他处于劣势地位的大学倾向升格,导致高校定位和秩序失去稳定性[6]。 其次,就高等教育自身而言,大学缺乏独立性与教育系统自身的某些不足加剧了高校定位的混乱程度。例如,唐安国认为,造成目前高校在定位中缺乏理性是由于一些校长缺乏独立的审视整个社会需要、审视整个形势的眼光[7]。杜彦良则指出,高等教育层次和类型的边缘模糊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的针对性差和有效性低是引发大学定位错位的根本原因[8]。同时,以办学规模为主要指标的大学综合排名误导着高校片面地进行规模扩张和层次提升,而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则引起不同类型的高校削足适履、目标趋同、发展同质[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