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人员的生存方式是学术团队形成的内在动因,科技与社会发展的趋势是学术团队形成的外部动因,“大师效应”是学术团队形成的重要契机。 大学组织的学术团队可以分成两种类型:问题攻关型和松散合作型,无论是哪种类型,其目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明确性。目标是用清楚的语言说明要达到的行为标准。(2)具有可衡量性。目标描述可以有具体的数据以便作为衡量其是否实现的依据,也可以定性描述。(3)具有可接受性。好的学术目标是由全体人员共同参与制定的,是能为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4)具有可操作性。制定目标要充分考虑现实的工作条件是否可行、可操作,这些条件既包括学术积累、基础与环境,也包括所花时间、资源及人力成本与目标的实际意义是否一致。(5)具有时限性。有效的学术团队也和一般的社会组织一样,在成员交往中会产生意见分歧,甚至出现争论和冲突,因此团队需要有被全体成员认可并普遍接受的规范和行为模式。规范表达了团队核心价值观和目标,它有助于团队定位的明确化,良好的规范有助于帮助团队生存并达到组织目标。学术团队的行为规范和模式表现在:(1)在处理冲突时,是以一种接纳的态度面对冲突,把冲突的存在合理化。(2)在团队中维持冲突的适当水平,以便保持团队旺盛的创造力。(3)对于学术团体内部 冲突,应充分利用其建设性、有效性的积极一面,避免其消极性、有害性的一面,形成有冲突和矛盾都能平心静气地进行交流的规范特征。 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京),2005.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