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教会大学兴起于19世纪末,并适应西方殖民者在华“传教”和培养专业人才的需要而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与同期国人自办的公、私立大学相比,教会大学在招考模式、生源结构与分布、招生规模与质量等方面,既有某些共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探析教会大学的招生特点,是研究教会大学史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不仅能深入认识教会大学的性质与办学特色,而且有助于全面总结近代以来大学招生考试的经验与教训,为当今高校招生改革提供借鉴。 一、自主招生与单独考试 与清末民初国内其他类型高校一样,教会大学实行单独招生考试。这一招生方式是近代中国“引进西方教育模式的自然延伸,也是这一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1]。其招生程序主要包括发布招生广告与招生简章、审核考生报考资格、举行入学考试、择优录取等环节,形成一套招生流程。 教会大学创办初期,在各地报刊杂志上刊登广告宣传,以便考生了解情况。其后形成固定的制度,每年4、5月份,在全国报纸上刊发招生信息。1883年7月9日,圣约翰书院在《申报》上刊登广告规定:“凡入学学生须签定为期8年的契约, 学生在校头4年每月交纳学费两元,后四年一概免交,饭食铺陈亦有学校负责提供。”[2] 这是在华教会大学最早的招生广告之一。后来,湘雅医学专门学校、岭南大学等教会学校在上海、广州、北京、汉口、香港等地报刊发布招生信息,广开生源。此外,考生也可直接向各校索要招生章程。 在招生中,教会大学比较重视学生整体素质,对报考资格做了详细规定。不仅要求考生具有中等教育程度以上,而且延续西方高等教育传统,要提供原毕业学校校长或教师的保证书。沪江大学“新生入学通则”规定:报考者须修完新制中学六年课程,或修满高中课程而程度稍逊者,可投考大学预科;须亲自或致函向学校索要报名书,包括填写志愿书,交相片、报名费,并附交中学毕业证书或毕业证明、学业成绩、校长介绍信与保证书。燕京大学宗教学院招生正科生、专科与短期科生。“未在大学毕业而有同等学力者,得入院作专科生;短期科生的入学资格为:学生须曾在教会内服务,有工作上的经验,此外,须有下列资格中的一项:(甲)能修燕大课程的程度;(乙)曾有与中学毕业程度相等的教育或经验,程度当否,由本短期科主任分别核定;(丙)了解国语,中文通顺,有能以中文发表思想的程度”[3]。需要校长或教师出具保证信、规定学生具有相当的工作经验, 这些都是对学生能力的考察。 教会大学招生考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有的每年举办多次招考。例如,岭南大学1934年的招生考试:夏季第一次为7月16~19日,第二次为9月3~6日;春季为1935年1月28~31日。燕京大学主要在北平、天津、上海招生,每年至少举行5次入学考试:“春季研究院入学试验;承认中学5月保荐入学试验;外国学生入学试验;7月普通入学试验,其中包括投考本科一年级新生、转学生及投考研究院新生;研究院第二次入学试验”[3]。金陵大学1938年9月7、8、9三日在成都、万县、长江、桂林、香港、上海举行入学考试,名额定为60~90人。 在考试科目上,教会大学向政府注册后,三民主义、国文、英文这三门为必考科目;另有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科目按各校不同规定分别予以考核。例如,沪江大学规定:“曾在中学选修商业课程而未习理科者得以生物学代理科。”[4] 燕京大学一项特有的考试科目是智力测验,其内容十分广泛,目的在于测试考生的智商和知识面。 二、生源主要来自上层社会、教会中学和基督徒的子女 教会大学在创办初期,由于风气未开,当地居民抵触情绪严重,更不愿将孩子送入传教士开办的学校念书。在缺乏生源的情况下,主要招收贫困子女,免费入学。登州文会馆规定:“凡入校学习者免除其修业金,并且丰其供给,一切衣履靴袜、饮食笔墨纸张医药灯火,以及归家路费等皆出自学校。”[5] 由家长与学校签定合同契约,规定学生必须在校学习的期限。此外,也招收流浪儿、孤儿。 伴随清末科举与教育改革的兴起,教会大学的生源逐渐扩大。其招生对象开始向上层社会发展,以培养领导中国之优秀人才为目标。这种招生转向的第一步是:修改贫家子弟全部免费读书的条款,规定学生的服装、被褥、学习用品自理,并缴纳食宿费。第二步是:开始收取学费,并逐步提高收费标准。如东吴大学1924~1925年学费为每期80元,住宿费为每期20元;华中大学通常每生每学期缴纳学费及食宿费各45元;圣约翰从1880年建立收费制后,逐渐增加学费。校长卜舫济在1919年年度报告中称:“圣约翰大学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学费维持的,可以肯定的说,没有一所美国大学达到圣约翰这样基本自给的程度。”[2] 1934年伍德亦承认,圣约翰的学费高于中美任何同类学校。 随着食宿费和学费的提高,普通家庭日渐无力承担昂贵收费。虽然许多学校曾采取措施帮助家境贫穷的出色学生完成学业,但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人们发现教会大学已对贫困学生关上了大门,其招生呈现贵族化趋向,多数来自富裕家庭。对当时学生家庭的调查表明,燕京大学60%以上的学生来自工、商、军、政或其他专业人员家庭,而出身工农等劳动家庭的学生不到1/10。1938年燕大学生家长职业分布的情况是:商,28.5%;闲,26.8%;教育,11.1%;农,7.1%;政治,16.3%;医,4.9%;交通,3.3%;银行,2.9%;实业,2.2%;教会,2.1%;工程,1.9%;律师,1.4%。燕京大学成为银行家、企业家、大商人之子弟的乐园[5]。金陵女子大学的学生,有前国务总理的侄子、总督的孙女、部长的女儿、旧式儒教家庭的女孩,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来自小康的商人阶层,另一部分则来自在政府部门服务的职业人员家庭,其父亲或是医生,或是教师,或是工程师。由此可见教会大学招生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