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是进行高等教育的实体,有由教学区、图书馆、运动场等组成的校园,是有形的、实实在在的场所,大学校名则是一个无形的抽象的概念。但对大学所在地以外的人来说,多数人对一所大学的印象主要就是其校名。大学校名是一所大学的标志,是一所大学的代表符号。名牌大学往往凝聚着几代人的心血和智慧,其校名虽然只有寥寥几个字,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包含着深刻的意蕴。校名的改变对局外人而言只是称呼的变动,但对该校师生来说则是一个重大的事件。因此,院校更名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敏感的大问题。 中国历史稍长一点的高等学校大多经历过更名,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快速扩张,众多高等院校的合并、升格,以及各高等院校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系列院校更名的问题。这些更名问题既牵涉到高等学校的层次定位、科类结构、区域布局等问题,也关系到许多高等学校历史渊源的追溯、稀缺“校名资源”的使用等问题。院校更名问题在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在当代中国尤为突出。因此,厘清院校合并、升格和发展中的更名问题,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更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 一、中国高校更名的历史回顾 自清末民初创办近代高等学校以来,中国的高等学校受社会变动和战争的影响,更名和搬迁就已很多。1949年以后,由于受政治的影响和管理体制的制约,高等学校的聚散离合特别频繁,存亡绝续变化多端[1],院校更名层出不穷。 中国的老牌大学都经历过影响院校更名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第一次是民国初年,1912、1913年颁布的法规,将“学堂”改称“学校”,如京师大学堂改为北京大学,这次改朝换代几乎使所有高校经历了一次改名。第二次是抗日战争时期,许多高校内迁,其中一些著名大学组建联合大学,如西南联合大学、西北联合大学等。第三次为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院系调整,高校进行了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系科分立和合并,相应地也出现了许多院校更名。第四次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当多的高校进行了合并重组、升格变迁,又出现了大量新的校名。 另外,在校名前增减“国立”、“省立”、“公立”、“私立”等字眼,只是表明高校性质和办学归属的变化,而不影响高校的实际名称,因而不属于我们讨论的更名问题范围。但即使不算此类变动,中国多数高校的更名也是相当频繁,有许多历史较长的大学曾经历过多次甚至十余次的更名。如由我主持过校史论证的湖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工业大学等,都有过多次改名的历史。 在院校更名普遍存在的情况下,厦门大学算是一个独特的例外。仔细算来,除了创办于1921年的厦门大学,中国大陆没有其他任何一所校龄超过80年的大学从未更名。然而,即使是厦门大学,也曾出现过改名风波。1940年初,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福建省教育厅的意见,将新办的福建大学并入当时搬迁到长汀的厦门大学,拟将厦大改名为福建大学。当拟将厦大改为福建大学的消息传到长汀时,厦大师生群情激愤,旅汀毕业同学会和新加坡校友都召开大会,强烈要求教育部收回成命。他们认为:“厦门大学创办迄今,已历廿载,负有国际上、学术上之荣誉,苟予轻易改名,过去光荣历史,势将付诸东流,可惜孰甚?”[2] 而且,厦大毕业生留学者不少,在校成绩早被欧美大学正式承认,一旦改名,将来学生进修及学校行政必多困难。经过多方努力,特别是由于陈嘉庚先生于1940年3月底在重庆明确反对当时行政院长孔祥熙和教育部长陈立夫关于厦大改为福建大学的意见,国民政府被迫改变决定,厦门大学的校名幸而得以保存。不过,厦门大学的更名风波在中国大学发展史上是一特例,在大学独立性不强的社会环境中,多数情况下,一所大学尤其是公立大学基本上无法违抗教育主管部门的合并和更名决定。 提出厦大改名的1940年,大半中国已沦陷,抗日战争处于最严酷的阶段,厦大已搬迁到长汀两年多,在有些人看来,抗日战争何时能够胜利甚至是否能最后胜利都还是个未知数,既然大学已不在厦门,长期仍称厦门大学是否名不副实?而用“福建大学”之名,名称似乎更大,涵盖面更广,无论是一直在长汀或将来回厦门办学都无不可。而且,厦门大学既然已在1937年抗战前夕改为国立,政府根据需要将其改名也是不足为奇的事。然而,就是在当时那样特殊的情况下,热爱厦大的人士仍然坚守着“厦门大学”的名称,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通过陈嘉庚先生的影响,硬是迫使国民政府收回成命。“行不改名,坐不改姓”是为“好汉”,厦门大学行到长汀偏不改名,坐在厦门永不改姓,最终成就了厦大这个中国老牌大学中惟一的“好汉”。[3] 更名问题与院校本身的变迁密切相关,在高等学校受到社会动荡和政治干预的强大影响,历经各种磨难、不时中断调整的情况下,院校频繁更名便不足为奇。因此,中国高等学校的校名也就变得十分错综复杂,有些不同的高等学校曾有过相同的校名。例如,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大学与现在的上海大学并无关系,抗战时期的延安大学与现在的延安大学是两码事,今天的南昌大学将校史往前延伸与20世纪40年代的南昌大学挂钩,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可见,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高等学校可能名同而实异,或名异而实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面对院校合并、升格、发展中的更名要求,如何选择校名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