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根深蒂固的观点是,由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学习效应的挤出动因,机构成本总处于下降通道。但是,由于经济人的逐利动因,引入制度变量后,成本出现自我膨胀的现象。这一特性在高等教育领域里的表现尤为明显。 现行大学收费政策的理论基础建立在成本自我膨胀特性之上,由此滋生了许多问题。本文在分析高等教育成本理论以及大学成本特性的基础上,研究了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的不足与困境,提出了大学成本分类的新方法和新的大学成本政策。 一、高等教育成本理论的主要内容 高等教育成本理论主要包括成本的分类及其回收与补偿,它是教育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也是大学经济分析和高等教育财政政策的基本工具。高等教育成本思想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约翰斯通提出了系统化的高等教育成本理论。到90年代初,该理论被引入中国,并被广泛应用于教育经济政策实践。高等教育成本理论主要有以下三个核心命题: 第一个命题是,以成本按用途、支出内容分类作为高等教育成本结构的分析方法。成本理论继承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成本分析法,认为高等教育成本由四大类成本构成。第一类成本是教学基本成本:美国会计标准中列为特别拨款或合同经费以外的“教育与一般成本”,如教职工工资、设备、图书、行政管理和基本学术计算等开支。第二类成本包括用自有资金或拨款开展的联合研究或特别活动开支。第三类成本是学生生活成本:伙食、住宿、衣物、娱乐开支。第四类成本是作为学生而耽误的赢利,如机会成本。 第二个命题是,收取学费是为了公平,受益者至少应分担部分成本。由于接受中学后教育对个人而言是实现更高社会地位、获得良好待遇的工作、拥有较多人生选择机会和激励才智发展的途径;免费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全体公民付费的,而受教育者多出生于中上等收入家庭,他们才是公共财富转移支付的受益者;学费作为有价值的供不应求的商品的价格,能够提高效率、增强大学的责任意识。基于这三个原因,个人应当通过支付学费、承担生活成本的方式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具体来讲,家长直接承担成本的方式是以他们的积蓄、节衣缩食和借贷来提供学生生活费,支付学费,家长无力承担的可以通过政府和大学对大学生的资助来解决;学生可以以储蓄、勤工俭学、申请贷学金来承担成本;大学通过设立助学金、奖学金来帮助学生承担部分生活成本。由于高等教育被认为是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实现经济增长关键,也是社会公正、机会均等和民主的发动机,由此产生的社会收益需要所有公民通过纳税使购买力下降的方式分担高等教育成本。工商业者通过返还学生贷款或承担毕业生特别税等方式来分担高等教育成本。慈善家通过捐赠方式来分担高等教育成本。 第三个命题是,个人应当支付的学费与大学总成本(单位成本)挂钩。合理的学费政策受制于教学成本因素以及社会受益和个人收益的交织,个人分担的具体成本数额是大学每个学生教学成本的一定比例。从历史上看,美国公立大学学费大概占学校总成本的25%。在一些国家,这个比例通常在20—40%之间。 二、高等教育成本理论产生的历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特别是五、六十年代是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日本、欧洲还是北美,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出现了“腾飞”或“经济奇迹”。二战中遭受重创的德国、日本、意大利经济在经过恢复后,爆发了更为迅猛的增长。到1955年,日本国民经济恢复到战前水平,当年经济增长10%,1956—1970年年均增长率为10%,其中1961年高达15.6%。德国经济在1951年恢复到战前水平,1952—1965年经济年均增长率为9.8%。意大利经济1950年恢复到战前水平,出现了连续13年的快速增长,年均增长速度近6%。经济快速增长给政府财政带来了丰厚的财政盈余,国家的社会发展能力大为提高。 196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发表了著名的演说《论人力资本投资》。他明确指出,应当看到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人力资本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远远比物质资本、劳动力数量的增加要重要得多。在1962年出版的《教育的经济价值》中,他把教育费用按用途进行了分类,认为应包括“教师、图书管理员、学校行政人员的费用和校办工厂的维持管理费用,以及贬值、废弃、损益但不包括发给学生的奖学金,研究人员的基金和学生的其它补助,学生的机会成本”。在分析了教育费用与收益之后,舒尔茨进一步提出,教育作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其作用远远超过物力资本。 舒尔茨开拓性的人力资本理论问世后,很快风靡全球。人们似乎从他的理论中看到经济增长的美好前景。这个时期,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各国政府纷纷增加拨款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实行了普遍的免费高等教育政策。这一阶段成为高等教育经费无约束高速增长的黄金时期。实际上,教育投资的扩张政策并未给70年代以后的经济发展、个人收入提高发挥很大的作用,反而出现经济增长减速、通货膨胀、收入差距拉大等问题。世界各国开始反思和调整教育发展政策,教育市场化思潮逐渐抬头。特别是70年代石油危机以后,各国经济状况的急剧恶化使公共财政不堪重负,不得不大幅紧缩包括公共教育经费在内的社会发展支出。到90年代,“全球高等教育处于危机之中”(世界银行,1994),财政高度紧张,拨款减少,质量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