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大学的发展承担着越来越多的社会发展任务,但是大学作为教学科研的机构,其核心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其内涵什么样的教育使命,依然是值得我们再三思索的。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大学发展的教育思想。大学的存在不仅是为了经济的发展,更是为了探究真理。大学的使命是探究人类物质世界到精神世界发展的历史与未来;并且,大学从事的是人的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大学应该培养学生判断事物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成功者所必需的社会和个人品质;而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主要阵地,大学应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国际竞争力。 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义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即如何从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到促进成功学习。换言之,缺乏优异的学习成果,缺乏质量、效益和结构的根本提升,高等教育外延发展的意义是有限的。 这也需要我们关注大学发展所具有的特性:一是对大学工作的不断认识。大学的工作是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的,以不断听取来自教师、学生、家长等方面的意见来改进工作。二是教学与研究的辩证关系。研究使教师能够不断地把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教给学生,而充满了好奇心的学生对教师的不断质疑又推动了研究的发展。三是对大学职能的不断认识。大学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而不是更多的其它行为。大学本身就是公共服务的最高形式之一。技术转让不应成为大学的中心任务,应该只是副产品。四是自我管理和相互竞争的灵活结构。一所大学的竞争优势在于对教师和学生多方面的自由追求予以鼓励。第五,最重要的是学科专业的创新。学科专业更新的动力机制有两个,一是与国际学科前沿相连接,二是与社会实践前沿相连接。 同样,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健全与社会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其中包括:1.形成高等院校合理的阶梯结构,健全中心大学、专业院校和社区学院发展之间的体制与功能关系:中心大学主要的职能是在知识创新和研发能力方面;专业院校构成高级专业人才培养链;社区学院灵活应对社会急需的实用和应用人才,如服务行业等,从而促进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的合理布局和结构平衡。2.信息技术尤其是通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3.大学第一学位的合理化。4.进行适当的高等教育成本分担。5.增加贫困学生的助学金或以学生贷款为主的学生财政资助,建立和完善包括学生贷款项目在内的贫困学生资助体系。6.大学自治,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的自治,培育自身的知识乃至课程创新的土壤,以知识与课程创新推进教育国际化进程,建立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合理体系。7.大学社会化和理事会管理,赋予大学更多的自主权,下放更多的权力。8.高度关注科学研究的价值与作用,特别是基础研究,因为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大学的特征与优势,应增强与世界各国大学的竞争与合作。9.吸引最优秀的人才在大学工作,建立起与国际接轨、具有同步发展意义的课程体系与优秀教师团队。所有这些,都是在健全与社会相适应的高等教育的建设中,必须加以认真对待的。 如前所述,要提升大学的国际竞争力,自身的创新能力将起关键作用,这就需要考虑形成在应用背景下的开发研究与学术发展驱动下,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之间相互推动和结合的知识生产模式(见表)。(注:两种知识生产模式,最早由英国社会学家迈克·吉本斯等在《The New Production of Knowledge:The Dynamics of Science and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Societies》一书中提出。) 两种知识生产模式 模式1模式2 以单一学科为基础的知识生产 涉及多个专家领域的跨学科的知识生产 在大的学术背景中形成和解决问题 在以应用为基础的背景中确立和解决问题 创新被视为新的知识生产 创新也被视为现存知识针对新情境的改造 知识生产与应用相分离 知识生产与应用相整合 标准化的、以规则为基础的、“科学的”知识生产 交互作用的、不断协商的知识生产 由“精确科学”所界定的稳定的研究实践 由问题解决所刻画的动态的研究实践 半永久性的、以建制为基础的团队 松散的、问题取向的、非建制的团队 研究实践遵照学科的科学规范 研究实践承担社会责任、具有反身性 在模式1中,人们在学术兴趣的驱使下,提出并解决问题。在模式2中,人们在应用的背景下进行发明。模式1和模式2在动机方面的差别是显而易见的,但这两种模式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如果没有模式1之下的研究工作的超前, 研究工具的发展即使是在模式2之下,也会迅速地枯竭。模式1到模式2应是良性循环,因此, 应该要求在两种模式下进行知识生产的学者们能够相互交流。 教学中的学科分类是非常重要的,但对于科研开发来说,学科只是有束缚的参考框架。有了学科的存在,对同类事物的评判就能取其精髓;而这又反过来加强了学科的纯洁性。相反,在模式2下,共性的分散有利于跨学科的发展, 学科之间的对话意味着见解的改变。 模式1反映了基础研究的特点,而基础研究是知识创新能力的保障;模式2反映了应用研究的特点,应用研究可以直接转化为产品,有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两种知识生产必须均衡发展。 在此基础上,需要特别关注竞争力与知识产权的问题。比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的《技术评论》(Technology Review)2000年、2001 年提出对企业和高校核心技术竞争力进行评价的新概念,连续两年对全球最有影响的高科技领先企业和美国最著名的50所研究型大学的科技能力进行排名,涉及的主要领域为航空、自动化与汽车工业、生物技术与制药工业、化学工业、计算机行业、电子与电器行业、半导体与通讯产业等8个方面;以获得知识产权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主要有:技术能力、专利数、当前影响因子、科学关联和技术周期。其中值得重视的是,除了美国在绝大多数领域领先、德国紧跟其后外,日本的科技竞争能力已进入世界先进水平,分别进入除航空以外的7个领域, 中国台湾地区已有计算机和半导体两个领域进入世界先进水平的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