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33X(2006)04 —0024—11 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先辈的创新精神,继承和发扬创新传统是复兴中华民族的重要一环。炎帝是传说中的中华人文始祖中创新较多的始祖,本文通过分析炎帝的创新传说,说明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的重要性。 从文化的角度而言,创新可分为三大类,一是科技文化的创新,它所表现的关系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为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各种生物性需求(如衣食住行等)而发生的,此类文化学术界通常又称之为物质文化。二是制度文化的创新,它所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社会性需求而发生的,如社会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家庭制度等方面的创新。三是精神文化的创新,它所表现的是人与自我的关系,是为了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的需求而发生的,如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创新。本文主要从三方面分析炎帝的创新传说。 本文所说的“炎帝”,不是指一个人。不少学者认为,“炎帝”是最初活动在宝鸡渭河流域姜姓部落集团首领的名号。后来,这一部落集团向东发展,向南迁徙,达到今天山西、河南、河北、湖北、湖南之后,他们的后继首领仍然沿袭着这个名号。有的古籍记炎帝传八世,有些学者对八世炎帝作了详细考证[1]。从近现代原始民族来看,首领称号是公共的,并不是一个首领所专有,新石器时代的姜姓部落集团无疑也一样。也就说,“炎帝”是指新石器时代姜姓部落集团的先后相承的多个首领。 一、炎帝与科技文化的创新 从古籍记载来看,炎帝可说是中国农业革命的创始人,他不断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发明了种植农作物,发明刀耕火种,发明农具,发明陶器和医学等,他丰富了人们的食物品种,改善了人们的饮食结构,提高了人们防病、治病的能力。这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发明种植农作物 人类社会第一次大革命——农业革命是由采集食物的经济向生产食物的经济转变的分水岭,是人类改变生存方式的伟大革命,是人类文明形成的开端。人类倘若不会种植植物和饲养动物,将永远处于渔猎采集的原始状态,文明也就无从产生。因为,在狩猎、采集时代,人和动物没有根本性的区别:一是人和动物一样,主要靠自己的本能生存和繁衍;二是人和动物一样,主要靠自己的体力获取食物,社会生产主要是攫取性的,与一般动物捕获食物没有根本性的不同;三是人和动物一样,过着迁移不定的生活方式,人们无法定居,村落也不可能形成,都市更无从谈起,文字也不可能出现。 发明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是人类历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发明”。因为种植农作物和饲养家畜是一般动物所不具有的技能。农业出现之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改变。人们可以依靠自身的智慧和力量来增殖天然产品,对自然的依赖逐渐减少。这为定居、村落、城市、宗教、文字等文明要素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中,炎帝以发明农耕而著称,是农业的发明者。传说炎帝之前,人们主要以狩猎和采集为生,以禽兽之肉为主食。至炎帝时代,人口大量增加,仅靠狩猎生产已经不能解决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需。而且,长期过着禽兽般的生活,疾病毒伤之事经常发生,生命安全没有保障。炎帝经过长期的观察和实验,培育了农作物,发明了农业,并教百姓种植农作物,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从野蛮时代走向文明时代。于是,人们称之为“神农”。关于这些,许多古籍均有记载。 《管子·形势解》:“神农教耕生谷,以致民利。” 《商君书·算地》:“故神农教耕,而王天下,师其知也。” 《白虎通义·号》:“谓之神农何?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淮南子·修务训》:“古者,民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蠃
之肉。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 以上记载说明古代中国人都认为种植农作物和人民以谷为食始于炎帝时代,并认为炎帝是农业的发明人,后人把这一功劳归之于炎帝,并根据有关传说,编有《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2]。 炎帝所种的农作物是什么?我们可以从传说和考古资料来分析炎帝所种的农作物。 1.从传说看炎帝发明的农作物。关于炎帝发明种植农作物的传说,主要有两种。 (1)“天雨粟”传说。“天雨粟”传说一般均认为出自《周书》。 《太平御览》卷一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 《艺文类聚》卷十一引《周书》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作陶冶斤斧,为耜鉏耨,以垦草莽,然后五谷兴,以助果
实。”